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溯源中国计算机
收藏
评价
溯源中国计算机
商品编号:2106767
ISBN:9787108052346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徐祖哲著
出版日期:2015-06-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K826
页数:534
册数:1
大约重量:900(g)
购买数量:
-
+
库存:44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46.6 (5.3折)
原价:¥8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与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当年的创业者们用今天看来性能不高的数字设备奇迹般地攻克了众多高难度课题,为科技、经济与国防开辟了数字大道。本书引用了大量原始照片和文献,展示了我国计算机领域三十年的创业长卷,作者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从决策思维和创新环境两个方面重点展开,呈现出覆盖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创新历程。
1 序一 朱高峰
5 序二 倪光南
9 自序
第一章 中国人的计算机梦想 1952—1956
16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22 数学所: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
26 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
31 物理所:计算机组排序“五三组”
36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40 回放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第二章 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 1954—1956
45 “向科学进军”与知识分子的春天
49 《光明日报》第一篇介绍计算机的文章
51 钱三强为计算机学科延揽人才
55 计算数学列入科学计划1 序一 朱高峰5 序二 倪光南9 自序第一章 中国人的计算机梦想 1952—195616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22 数学所: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26 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31 物理所:计算机组排序“五三组”36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40 回放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第二章 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 1954—195645 “向科学进军”与知识分子的春天49 《光明日报》第一篇介绍计算机的文章51 钱三强为计算机学科延揽人才55 计算数学列入科学计划57 中国科学家到苏联考察计算机63 苏联技术成功转移到中国第三章 “科学规划”和“紧急措施” 奠基研究所1956—195968 钱学森力主计算机列入“十二年科学规划”73 计算技术科学家集体亮相中南海76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85 “四项紧急措施”与三大单位的协议书91 新中国20 世纪50 年代的公派留学生96 计算机赴苏实习队100 金怡濂:从红场到青山第四章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 1956—1962106 训练班的起步和推广110 训练班的教师与课程115 清华园中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照119 计算机训练班师生的回忆123 张世龙和徐刍128 “训练班”八百先行者的人生轨迹131 训练班学员扎根各地立功勋第五章 高等学校设置计算机专业 1955—1965138 蒋南翔和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145 北京大学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两翼齐飞154 哈工大的“下棋机”引领人工智能157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鼎立西南16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两个结合166 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带动学科发展173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服务流体力学177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181 哈军工计算机系扬旗列队独立成军186 西军电创办计算机专业培养导弹人才190 复旦大学:王零为计算机专业打下坚实基础196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接踵而来200 创业师生传承的接力棒第六章 集中力量创建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6—1979207 南楼北楼今何在?213 从无到有的“八一型”电子计算机220 104 计算机的大队人马229 自主研发107 计算机开创新路232 支撑“两弹一星”工程,计算所隐身建功勋238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242 电子十五所的辉煌历程254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协力攻关259 何育辽满载辉煌的短暂计算机生涯263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267 技术情报和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第七章 中国计算机工业的里程碑 1957—1975273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280 引进苏联图纸实现技术转移284 组装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 机289 从质量整顿到工业化生产297 104 机的生产和器材外购304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计算机的历史性跨越311 外部设备的系统地位第八章 哈军工推广441-B 计算机的盛大聚会 1957—1972318 从第一台军用计算机到“银河”机326 慈云桂上马,领跑晶体管计算机330 康鹏和隔离阻塞—推拉触发器电路336 首台晶体管计算机的成功推广342 441-B 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应用到全国354 天津接产441-B 计算机358 被尘封的发明证书第九章 从指令、软件到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 1952—1985365 中国计算数学的前30 年374 来自江浙的三位数学家—徐献瑜、赵访熊、冯康379 胡世华和吴允曾从数理逻辑入手计算机383 软件领域的出类拔萃之辈389 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394 国家统计局:从计算室到计算中心第十章 创业英雄谱 1958—1980400 中国计算机领跑者的队列404 追踪创业者和行业精英405 郭平欣看准了王选409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413 更多工业先行者的足迹417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421 “东方红”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精心论证与设计427 “东方红”卫星——刘易成的多普勒轨道方程432 “东方红”卫星——飒爽英姿学员守大漠437 “东方红”卫星——第一次数据传输440 电报电话业务的计算技术应用445 数字传输英雄李望禹的生命搏击447 计算机的用户们448 首批103 机用户之铁道部通信信号研究所451 石油部的第一个计算机组与海洋石油定位457 兵器试验中心创441-B 使用之最463 林巧稚、吴桓兴和李冰开创医学计算机应用研究467 贾永年——凝聚在程序中的智慧468 机房环境成专业问题第十一章 “七三〇一会议”促成“系列机”与国际接轨1973—1984472 刘寅的决策与“七三○一会议”476 系列计算机成功与国际接轨486 70 年代中美两国计算机科学家恢复往来491 从微机开始的全民信息时代495 微机应用典范:计算机蛋鸡育种,增产20%第十二章 台湾在计算机潮流中大展身手 1966—1980致谢参考资料附录508 附录一 计算机训练班学员名单512 附录二 计算机专业早期毕业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名单516 附录三 103 型电子管计算机用户名单519 索引
徐祖哲,高级工程师、五届全国青联委员,曾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1941 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江西贵溪,1959 年毕业于北京五中,1964 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通信自动控制专业,进入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1966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研究室参加邮电部长途自动电话工程计费专用计算机研制;从事过载波、微波、移动电话科研,参与电信、邮政、农业、城市管理等多领域计算机应用,荣获多项部、省、市级科技奖;自1993 年起从事网络应用、电信服务研究;宣传“火炬计划”,走访27 个国家高新开发区推进联网,1998 年受国家科委先进表彰。从事计算机史调研,关注“人与信息化”“科技创新”“智慧谋略”,编辑出版上千万字,2001 年出版专著《信息跨越》。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