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过渡中的移民青少年:跨国北京下的涵化、认同与适应》对ICSEY的主要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而一些已经发表的期刊文章和书籍则对《文化过渡中的移民青少年:跨国北京下的涵化、认同与适应》起到补充的作用。关于该课题的出版物以及其他信息可通过我们网址:http://www.ceifo.su.se/icsey/icsey.html/查找。该网址由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厄基·佛塔负责制作和维护。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出版物提供的只是部分结果(例如,只基于几个国家的数据或只参考了几个变量)。因此,其中的结果和解读与《文化过渡中的移民青少年:跨国北京下的涵化、认同与适应》所呈现的内容之间很可能存在着差异。
《文化过渡中的移民青少年:跨国北京下的涵化、认同与适应》包括九个章节,每个章节由对这个章节内容做出贡献的作者联合署名。在本前言之后列出了负责国际数据收集的其他成员,这些成员还提供了他们所调查的定居群体和移民群体的信息。
为介绍这个课题,《文化过渡中的移民青少年:跨国北京下的涵化、认同与适应》第一章提出贯穿本项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列出课题的总体概念框架。第二章提供本项研究的设计理念,并介绍了本研究涉及的13个社会中定居群体及其被选移民群体的总体情况。第三章介绍参与者、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从第四章开始展示调查结果,提供移民青少年涵化经验的具体信息,包括态度、认同、行为、价值观和感知到的歧视。第五章揭示移民青少年个体心理和社会文化的适应方式。第六章综合运用第二、四和五章的内容,利用“结构对等模型”评估第一章提出的总体研究框架。第七章考察青少年及其父母所持有的家庭观念,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如何影响青少年的适应。第八章具体分析我们所掌握了多重样本的两个移民群体(越南裔和土耳其裔),并利用这两个移民群体数据,在保持移民群体背景恒定情况下检验第六章提出的总模型。最后在第九章提交主要调查结果的总结,包括结论和启示,针对的是当前移民、涵化和适应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以及接收国有关移民和定居群体的政策与计划。
第一章 引言:移民青少年研究的目标和框架
第二章 研究设计:定居社会和移民群体的选择
第三章 方法设计:13国青少年研究
第四章 涵化经历:移民青少年的态度、认同和行为
第五章 移民青少年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
第六章 各国和各族裔群体移民青少年的适应
第七章 青少年和父母的家庭价值观:代际差异和适应
第八章 越南裔和土耳其裔青少年:涵化与适应
第九章 理解移民青少年:结论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译后记
王朝晖,吉林长春人,语言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5年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09年获加拿大中加研究SACS专项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外语教学和中加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
刘真,浙江杭州人。毕业于解放军*学院英语专业,后调至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编辑部,从事世界视角的民族研究。
常永才,四川简阳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文化接触与心理适应、文化互动教育等领域。曾应邀到加拿大女王大学访学,并参与设计和实施贝理教授主持的国际项目《多民族社会互惠民族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