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公共伦理关系的正义价值及其制度性实现的一种道德哲学探究。从一种一开始空无内容然而又能自我奠基的概念“权利”出发,来探索权利在各种制度中的实现过程,牵涉到家庭、市民(公民)社会、国家、公共行政机构的正义价值的特点及其实现。正义理论一定是一种“权利哲学”。衡量一种公共制度的文明发展程度就要看这种制度摆脱‘强力’而走向对“权利”的尊重和实现的程度。只有尊重和实现人们各类权利的制度,才体现了自己的公共正义价值,才能成为“天下公器”。
能体现“公义”价值的公共制度,需要靠培养了相应的公共美德的人们来运行,但是,要使人们的公共美德得到培养,又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其环境,所以,正义制度与公共美德是相辅相成的。公共美德的形成,首先需要培养公共推理能力,并使这种公共推理能力融合、渗透到人们的情感、欲望气质之中,从而形成相应的品质,这就是“公共美德”。
绪论 正义·方法·公共伦理
一、本书的基础视野
二、追寻正义的方法论探讨
三、公共伦理学的意义及其使命
第一章 自由、平等权利的伦理哲学含义
第一节 对自由与平等的现代人伦的道德哲学阐释
一、对自由的道德哲学阐释:深层自由与社会自由
二、人伦的平等:超越信念层面而进入知识性考量
三、深层自由和平等概念的伦理学意义
第二节 “权利优先于善”的价值学理据
一、古代社会的权利意识缺位及其“善”中心论
二、善之一般及在古代社会中权利意识与善何以对立
三、平等权利:一个公共伦理学的基础概念
四、现代平等与正义的关系
五、回应对“权利优先于善”的驳议
绪论 正义·方法·公共伦理
一、本书的基础视野
二、追寻正义的方法论探讨
三、公共伦理学的意义及其使命
第一章 自由、平等权利的伦理哲学含义
第一节 对自由与平等的现代人伦的道德哲学阐释
一、对自由的道德哲学阐释:深层自由与社会自由
二、人伦的平等:超越信念层面而进入知识性考量
三、深层自由和平等概念的伦理学意义
第二节 “权利优先于善”的价值学理据
一、古代社会的权利意识缺位及其“善”中心论
二、善之一般及在古代社会中权利意识与善何以对立
三、平等权利:一个公共伦理学的基础概念
四、现代平等与正义的关系
五、回应对“权利优先于善”的驳议
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类型及其伦理意义
第一节 公共领域、公共利益和公共性
一、公共领域的分类及其发展
二、公共利益的构成和性质
三、公共性的伦理维度
四、这三个概念的公共伦理意义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伦理的悖论及其现实出路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古代“公”的含义
三、中国古代“公”概念的道德哲学创制
四、古代“公”伦理观念结构的总体态势:以公灭私
五、中国古代“公”伦理的缺陷
六、此悖论的现实出路
第三章 家庭的伦理价值及其公共面孔
第一节 家庭的原发性伦理价值
一、家庭伦理结构的历史演变
二、人类的历史选择和对家庭的心理依恋
三、对家庭伦理价值的进一步分析
第二节 家庭的公共面孔
一、婚姻作为一种制度的公共性质
二、同性“婚姻”没有婚姻的实质
三、家庭制度的不自足性及其公共性维度
第四章 市民(公民)社会的公共伦理维度
第一节 市民社会的伦理
一、市民社会人伦关系的特质:独立和互依(Independence和Interdependence)
二、市民社会伦理观念的深化
三、市民社会自身的伦理完善:发展为公民社会
四、市民社会伦理的不自足性
第二节 “诚信”:公共伦理学的立场
一、“诚信”的义务性
二、诚信的前提
三、背信的原因及其社会后果
四、通往诚信之路
第三节 从信用到信任
一、信用的形式特点
二、信任的本质:本体自由与本体安全
三、信任与道德生态
四、信任是一种互动策略和文化鼓励
五、信任氛围的营造
第五章 国家的伦理性
第一节 国家:公共政治的伦理存在
一、国家:高超政治智慧和治理技术的凝结
二、国家对
詹世友,男,1964年生,江西余干人,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12月,在斯坦福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公共伦理学、道德教化理论研究。曾经出版专著《西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