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辉、熊进萍所著的《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主要是探究“体系化”在教育、知识,思维、人文、管理诸方面存在的负面影响及相关对策。从教育学、思维学、管理学、诗学等人文学科多角度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对知识体系和制度体系作用于人的思维、作用于人的主体成长、作用于人的差异、作用于人的主体异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提出了一些新念,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深层次的思想资源。
《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中对教育中的知识管理、对体系化知识与体系化思维的副作用、对系统论的反思.对知识的自在与自为、对教育中的“权力 ”作用与知性交往、对人与教育的现代性、对“真理观”等问题作了富有新意的独特论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高等教育和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体系概念的演化
一、用同一观念统一体系现象的根据
二、“体系”概念的本体论意义
三、“体系”概念的认识论意义
四、20世纪对体系本体论理解的恢复
五、本体论观点与认识论观点的交织
六、“体系”概念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体系的价值
一、体系是思想完美者的自然形式
二、体系:有力的工具、迷人的网
三、体系化学科的优越地位
四、体系的正值伴随着知识的正值
第三章体系的负面影响
一、质疑知识的体系化及体系化思维
二、体系的旧衣衫是罩不住自由灵魂的身躯的第一章体系概念的演化
一、用同一观念统一体系现象的根据
二、“体系”概念的本体论意义
三、“体系”概念的认识论意义
四、20世纪对体系本体论理解的恢复
五、本体论观点与认识论观点的交织
六、“体系”概念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体系的价值
一、体系是思想完美者的自然形式
二、体系:有力的工具、迷人的网
三、体系化学科的优越地位
四、体系的正值伴随着知识的正值
第三章体系的负面影响
一、质疑知识的体系化及体系化思维
二、体系的旧衣衫是罩不住自由灵魂的身躯的
三、体系的惰性力
四、体系的负值——窒息人类的原创力
五、体系化与功利化
六、体系化与“单向度的人”
七、抗拒体系的逼迫
第四章体系与现代教育
一、体系、差异与文明生活
二、教育竞争与“体系”统治
三、西方的没落与技术“座架”
四、现代大学制度,从单一走向体系化
五、体系化是教育的一种控制形式
六、学科体系与规训权力
七、传统知识观与传统高等教育理念
八、教育视角的当前优越性
九、体系作为知识与权力的中介
十、知识作为历史的“见证”
十一、知识的历史性与人的有限性
十二、大学理念与教育理性
十三、体系化的显性知识与模糊性的隐性知识
十四、正确处理各类知识间的关系
十五、知识的新特征与教育的关系
十六、后现代语境与教育中的“体系”问题
十七、后现代知识观对当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
十八、超越知识论的真理观
十九、“十”字型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十、自在的知识与自为的知识
第五章哲学领域的搏斗
一、传统哲学的终结与现代哲学的转向
二、体系化与启迪化——哲学的两大范式之争
三、体系与证伪
四、体系与纲领
五、体系与范式
六、演绎是体系构建的必要工具
七、归纳法也是体系家族的重要成员
八、范式的衰微与纲领的退化
九、结构主义与反结构主义
十、福柯的意义与告别福柯
十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反拨
第六章超越体系
一、“关切你自身”与“认识你自身”
二、在场的形而上学与声音中心主义批判
三、“游戏”精神的回归
四、知识与素养
五、体系与现代性问题
六、体系与交往
七、互文性与跨越体系
第七章反体系化的诗学之维
一、哲学与诗在半路上相遇
二、罗兰·巴特的批评观与文体学思想
三、小说性——小说文体反体系的文化哲学意味
四、陆九渊心学的解构意义
五、博尔赫斯梦幻与激情的诗学理想
六、文学话语的语境回归
主要参考著述
后记
陈平辉 1962年10月生,江西南城人,教授,硕士导师。198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199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课程学习,1996年至1997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院长、高教研究所所长,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文艺学会理事、江西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江西省高教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教改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2部。 熊进萍 1964年11月生,江西宜丰人,现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江西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198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1992年于北京大学完成“世界文学”研究生课程学习。主持完成省级科研、教改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与人合作主编并出版教材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