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如何形成组织与分工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压力或诱惑?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分工与协同于抑或是人身心的各种复杂感受与欲望?人类在这些外部和内部环境及条件所建立起采的意识、关系、制度和自在之间是如何发现信仰的?
信仰代表什么?代表不死或死、丰富或匮乏、欢喜或忧愁吗?无论用什么样的上帝、佛祖、神来演绎信仰,都避免不了对这些终极问题的穷理与探求。而对这些可预知或不可预知所探求的路径、答案、标准和价值,其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文明的总蓝本。考究不同信仰的形成以及扩张、复制与变异,从中就可以找到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宗教、一个市场、一个社会某些复制与变异的规律。
在这个变化之中,信用发现了信义,信义发现了真理,真理的集合就是总信仰,而信仰反过来也通过正义、信义、真理发现了信用的价格。在这个相互运动的过程中,显然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指引,信义是媒介,...
(展开全部)
前言
复制的文明:信用与信仰如何互相发现价值
第一部分 信用-信仰模式——文明前进的核心模式
第一章 信用研究的比较方法
第二章 信用-信仰模式资源
第三章 大同小异的信仰,千差万别的信用
第四章 千差万别的信用路径
第五章 信用-信仰终极模式的“黄金时代”
第六章 信用面对生死的共同困惑
第七章 信用-信仰的极端模式:太阳崇拜及以人为祭
第八章 藉魔法与通灵术信用探求未知的信仰境界
第二部分 信用发现信仰,信仰约束信用——中华道德的信用路径
第九章 中华信用发现中华信仰
第一节 中华信用发现中华信仰的起源
第二节 信道德化的历史演义
第三节 政治化的信用艺术
第十章 信用道德思想的确立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信用思想
第二节 道家学派的信用思想
第三节 法家学派的信用思想
第四节 墨家的信用思想
第五节 杂家的信用思想
第六节 史家的信用思想
第七节 纵横家的信用思想
第十一章 中华信仰最终以道德的形式确立了自己的道统地位
第一节 汉朝确立信用道德治国思想
第二节 与道德家不同的思想家对信用的认识
第三节 隋唐宋时期信用道德思想的发展:完善与封闭
第四节 与理学思想家不同的其他思想家的信用思想
第五节 明清时期相对于西方近现代是中华信用较为停止没落的时期.
第六节 汉族之外的中华信用思想
第七节 中华信仰的特点
第三部分 共同的信仰,不同的信用路径——世界各国宗教信用如何寻找各自的信仰
第十二章 印度教:通过寻求信用的解脱来寻找信仰
第十三章 佛教:自求觉悟的信用寻找信仰的道路
第十四章 道家启蒙时代的科学和儒家的道德中庸:信用寻找信仰的道路
第十五章 神道教:日本不无神秘的信用寻求信仰的方式
第十六章 犹太教:信用怎样发现自己的信仰
第十七章 基督教:信用-信仰模式孕育着信用世界“一体化”的终极目标
第四部分 人类-直在寻找信用-信仰的共同模式
第十八章 企图改革为人类共同宗教的基督教
第十九章 信用-科学模式与信用-宗教模式的比较
第二十章 信用-信仰模式是信用复制与创新文明的基础
· · · · · ·
郭生祥,现定居澳大利亚悉尼,金融博士。在澳大利亚IPIE BANK研究所从事金融产品规划与设计的精算工作,1997~2003年任主任,现任名誉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