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实在论的哲学高度,全面考察以往的电影史研究方法,清晰梳理美学、经济、技术、社会诸种生成机制,彻底更新了电影史学的问题框架和研究范式。同时,作者例举多种视野独特的个案研究,作为理论的实践,使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视点认识电影的历史。新版本特别增加了五十余幅插图以及国内重要学者对“重构中国电影史学”的最新思考,这些探讨的前沿性、指导性以及对未来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
简目
作者序
第一部分阅读、研究和撰写电影史
第一章作为历史的电影史
第二章研究电影史
第三章阅读电影史
第二部分传统的电影史研究方法
第四章美学电影史
第五章技术电影史
第六章经济电影史
第七章社会电影史
第三部分做电影史
第八章撰写电影史
第九章重新整合电影史
第十章选读指导简目作者序第一部分阅读、研究和撰写电影史第一章作为历史的电影史 第二章研究电影史第三章阅读电影史第二部分传统的电影史研究方法第四章美学电影史第五章技术电影史第六章经济电影史第七章社会电影史第三部分做电影史第八章撰写电影史 第九章重新整合电影史 第十章选读指导 交响与争鸣:重构中国电影史学上篇观念与方法 下篇实践 译编后记跋(代) 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理论与方法 by孙绍谊 出版后记 目录作者序第一部分阅读、研究和撰写电影史第一章作为历史的电影史 1.1作为电影研究一个分支的电影史1.2历史研究的本质1.3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1.4约定论对经验论的批评1.5实在论的反应1.6作为电影史理论的实在论第二章研究电影史2.1电影学术的历史2.2影片证据2.3电影史研究的对象2.4影片之外的证据第三章阅读电影史3.1叙事的电影史3.2阅读电影史3.3阅读即质疑3.4个案研究:第一批美国电影史学家3.5总看法3.6电影史和关于技术的流行话语3.7技术和成功3.8电影史著作和征订出版3.9结论第二部分传统的电影史研究方法第四章美学电影史4.1美学电影史中的唯杰作传统4.2电影史和电影理论4.3现实主义(巴赞理论的形态)4.4唯杰作传统和作者论4.5唯杰作论对历史语境和历史变革的看法4.6对唯杰作论的批评4.7符号学和电影史4.8走向美学电影史的重建4.9风格4.10互文本背景4.11 生产方式4.12 作者4.13 电影圈内的美学话语4.14 个案研究:《日出》的背景4.15 茂瑙的传记式传奇 4.16 美国评论话语中的德国电影 4.17 德国导演与“高级艺术片” 4.18 茂瑙和福克斯的策略 4.19 论及《日出》的话语 4.20 结论 第五章技术电影史5.1“伟人”论和技术决定论5.2技术变革的经济学5.3个案研究:声音的到来——对技术变革的分析5.4对技术变革经济学的重新思考第六章经济电影史6.1马克思主义批评6.2工业分析6.3个案研究:美国电影工业的形成6.4结论第七章社会电影史7.1谁制作了影片,为什么制作这些影片:影片生产的社会史7.2谁看了电影,怎样看的,为什么去看:看电影的历史7.3什么让人看到了,怎样让人看到的,为什么让人看到:作为文化记录的电影的历史“形象”研究“电影怎样反映社会:克拉考尔与德国电影经验主义者对克拉考尔的批评经验主义的替代物:内容分析观影心理学7.4人们对电影说了些什么,谁说的?为什么目的说的?7.5作为社会机构的电影业与其他社会机构一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7.6个案研究:明星——电影史中的角色明星是什么? 促销 宣传品 影片 批评与评论 结论 第三部分做电影史第八章撰写电影史 8.1项目一技术变革的历史:有声电影来到密尔沃基 8.2项目二地方电影放映的经济学:院线8.3项目三地方社会史:两个城市中观影活动的早期形式 8.4可供研究地方电影史使用的资料来源名录 火灾保险图 地方志 地方报纸 电影行业报纸 公立档案 采访 照片 第九章重新整合电影史 9.1个案研究: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重新描述真实电影 作为另类实践的真实电影 真实电影的技术语境 德鲁小组的由来 真实电影和电视广播网 生成机制间的关系 真实电影的命运 结语:真实电影中诸种生成机制的相对作用力 第十章选读指导 10.1作为历史的电影史 10.2研究电影史 10.3阅读电影史 10.4美学电影史 10.5技术电影史 10.6经济电影史 10.7社会电影史 10.8撰写电影史 交响与争鸣:重构中国电影史学上篇观念与方法 1. 走近电影走近历史 2. 关于深化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断想3. 电影史学发展谈:细节、建构、环境4. 电影史学的兴起与发展 5. 史学范式的转换与中国电影史研究6. 后编年体史述:多元体裁与深度阐释7. “开放的电影史观念”主导的路径标识下篇实践 1. 与电影史对话——“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工程”2. 戏曲电影《定军山》之由来与演变 译编后记跋(代) 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理论与方法by孙绍谊 出版后记
著者简介
罗伯特·C·艾伦(Robert C. Allen),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美国大众娱乐与流行文化史,著有关于美国广播电视史的《话说肥皂剧》,关于美国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大众戏院的《令人不快的愉悦:杂耍表演与美国文化》。他开设有美国影视媒体史,全球化与民族身份,美国家庭社会变迁,社会与文化历史比较等课程。
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马里兰大学美国广播与电影图书馆(世界五大广播图书馆之一)资深学者、荣休教授,曾在马里兰大学教授传播学,为《村声》杂志撰稿,出版了十余本关于美国媒体经济学与历史学的著作,如《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史》、《声音的到来》等,大量著作已被翻译为八种语言。
译者简介
著者简介罗伯特·C·艾伦(Robert C. Allen),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美国大众娱乐与流行文化史,著有关于美国广播电视史的《话说肥皂剧》,关于美国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大众戏院的《令人不快的愉悦:杂耍表演与美国文化》。他开设有美国影视媒体史,全球化与民族身份,美国家庭社会变迁,社会与文化历史比较等课程。 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马里兰大学美国广播与电影图书馆(世界五大广播图书馆之一)资深学者、荣休教授,曾在马里兰大学教授传播学,为《村声》杂志撰稿,出版了十余本关于美国媒体经济学与历史学的著作,如《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史》、《声音的到来》等,大量著作已被翻译为八种语言。 译者简介 李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外国电影和电影理论研究,著有《当代美国独立电影的类型化转向》、《当代欧美名片评析》(合著)和Lights! Camera! Kai Shi!——In DepthInterviews with China’s New Generation of Movie Directors(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