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效度问题展开的研究占据着心理测量研究领域的重地。构想效度作为效度研究的重心,在理论上存在着各种分歧和论争,学界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所谓效度(validity),就是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到了它想要测的东西。多年来,许多心理测量的研究者围绕着测验效度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尤其针对构想效度这个核心问题,学界一直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视角,即研究者分别从测量的角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心理构想的本质展开探索和研究,但研究现状总体看来还比较零散,普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理论解析。我们认为这种格局不利于构想效度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更无益于实现对心理构想的探究和证明。有鉴于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通过评述构想效度的现有研究,为构想效度的系列研究正本清源,消除混乱,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基本研究思路是,依托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将文献评析与理论对比结合起来,力图公允地评价构想效度研究现状。我们相信,此项研究对构想效度研究的理论梳理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可为实现心理构想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本研究通过对构想效度的产生背景以及其本质的梳理和分析,明确提出,构想效度是在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由Cronbach和Meehl两位学者从纯理论的角度提出的,它的首要任务是界定测验测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构想效度的倡导者从理论证明的角度人手,对所测心理特质提出“构想”,将对心理特质的证明纳入理论证明的过程中,试图通过科学测量、定律来实现对构想的证明。因此,构想效度的提出,是采纳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来解决人类心理特质的测量问题。
基于上述对构想效度本意和本质的探究,我们集中探讨了构想效度研究的测量视角和社会学视角的研究现状。我们发现,Stevens等心理测量学家忽略了探索与心理构想相对应的客观实体,证明心理构想的客观实在性,而是关注于统计赋值等细节操作。这一现状导致心理测量的相关研究并没有真正解答“测量了什么”这个问题,因此也没有实现对心理构想的探究和科学测量。相比之下,基于社会学研究视角的效度整体化理论则备受欢迎,且在效度研究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主流效度研究者从社会学方面人手,将社会文化、道德、测验的有用性等外界因素纳入效度框架内,形成了效度证据多样化的研究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取得丰硕成果的主流研究仅限于实际应用层面,这些成果对于构想效度的科学研究层面并无贡献,可以说,构想效度科学理论层面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是呈现倒退局面的。
在上述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主张,即构想效度研究要注重心理构想的实在性和效度检验的理论性方面的探究。我们从构想效度的核心定义出发,确认构想效度的本质是证明关于心理构想的理论有效。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心理构想来说,找到与之对应的可见实体是实现科学测量的途径,于是对心理构想的实在性的要求也突显出来,我们只有通过可见实体的已知信息来确定心理构想的客观存在,当然这二者之间需要有定律来进行关联。同时,在构想效度实际分析方法和思路方面,我们也主张从实在论和实体性的角度出发,着力于探寻客观存在的物理或生理机制与抽象的心理构想之间的关联,从而摆脱以往构想效度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第1章 绪论
111选题缘起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效度概说
2.1 效度概念的发展演变
2.2 效度研究领域中的争议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构想效度的提出及其本质
3.1 Cronbach和Meehl从纯理论的角度提出构想效度理论
3.2 Cronbach和Meehl试图提升心理测量的理论高度
3.3 Cronbach和Meehl构想效度研究倾向的演变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构想效度研究的测量视角
4.1 Stevens忽略构想,关注赋值
4.2 Michell开创定量科学的两类作业
4.3 张凯对心理构想的进一步探究——区分两种测量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构想效度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5.1 构想效度概念呈现“大而全”的局势
5.2 效度证据丰富多样
5.3 本章总结
第6章 心理构想的实在性与构想效度研究的理论性
6.1 构想效度是证明构想理论有效
6.2 构想效度研究离不开科学测量
6.3 构想效度研究发展方向
6.4 本章总结
第7章 结语
7.1 基本观点和结论
7.2 不足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赵琪凤,女,1980年出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任职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汉语考试与教育测量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测试与对外汉语教学。专注于心理测量的效度理论研究、测验信度和效度的实证检验等方面,在《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中国考试》《考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