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声文化,一般认为,佛教的音声文化包括梵呗、诵经等,它们与中国古代诗文吟诵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可以纳入到广义的中国传统吟诵文化中。但是,这二者的关系却是一个不容易弄清的问题。究竟是佛教的音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吟诵,还是传统吟诵影响了佛教?《佛教与传统吟唱的文化学考察/中华诗文吟诵研究丛书》确定从“音声”这一更宏观的概念切入,向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这个根源处挖掘,或许可以更为清晰地揭示某些历史的真相。《佛教与传统吟唱的文化学考察/中华诗文吟诵研究丛书》是知名学者叶嘉莹先生领衔主编的“中华诗文吟诵研究”丛书的一本,为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总序 叶嘉莹
绪论 研究之缘起与方法
第一章 华夏礼乐传统与佛教吟唱
第一节 华夏礼乐文明与礼崩乐坏
第二节 华夏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三节 佛教的音声观念及其演变
第四节 大乘佛教的音声理论
第五节 大乘佛教音声理论与传统礼乐文化
【附录】 华梵兼举,即文会贯
第二章 中国佛教吟唱塑型期
第一节 西域:华夏礼乐文明与佛教文化的交汇点
第二节 “老子化胡说”的文化意义新探
第三节 道家的礼乐精神
第四节 西域佛教的转向:从小乘到大乘
第五节 汉传佛教梵呗形成的历史考察
第六节 汉语四声与“永明新体”新探
第七节 南朝雅乐系统的建立及僧团之作用
第三章 中国佛教吟唱定型期
第一节 三教融合的音声理论
第二节 唐宋时期僧团之作用
第三节 禅宗与吟诵
第四节 琴道与吟诵
结论
引用与参考文献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地区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