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义的觅取构成了人的超念性维度,但意义却永远被拘禁在物的躯壳内。思维从“无”意识向“有”意识的迈进,意味着“意识”被占有和被锚定在事物中,如一支玫瑰花,一座故乡的古宅,任何一件无生物,它们成为意义的停泊地。意识是携带感知的对象物,而“意义”同时被感知物所制造。意义是物质与精神的聚合。意义以有形、有声、有嗅、有感的方式蔓延在人的肢体所处的时空中。意义因表达而振荡,又因阅读而获得重构。
《意向聚集与意义生成》是以意义的生成为话题,以翻译、文学、诗歌等人文现象作为视点,立足于“不确定性”这一本体论范畴,结合蒯因、梅洛-庞蒂、加达默尔、德里达等人在意义生成观上的见解,从而系统地剖析原文(作者-世界)与译文(读者-世界)、表达者与被表达者、语言与言语之间的本体论关系。
《意向聚集与意义生成》可供从事文学、语言、翻译研究,以及意欲把自己安顿于人文对象之中以觅取意义的读者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