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44-1911)是中国封建社会*后一个王朝,共历268年,波澜壮阔、多姿多彩。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恢复和发展。在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不仅建立了空前“大一统”多民族国家,而且文化成就巨大。文字、经学、理学、史学、绘画、小说、戏曲等全面开花,蔚为壮观。康乾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清代是一个集大成时代,名伶辈出、声腔丰富,剧目繁多、理论创新、影响深远;花部取胜、地方戏勃兴;徽班进京,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京剧诞生……从皇帝到百姓,从富商到平民,戏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戏台遍及神州大地,城市乡村好戏连台。西南戏曲在清代戏曲史的华丽篇章中卓尔不凡,出现了“多腔并存”“诸戏杂陈”的局面,在文学形式、舞台艺术、音乐唱腔诸方面颇具地域特色。清代西南地区戏曲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这与该区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地貌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该区域民族众多、风俗各异息息相关,更与其经济发展既相对落后又不平衡的状况直接关联。清代西南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和民风民俗文化环境构成了西南戏曲时空流变的物质基础。
西南地区历代移民不断增加,使这一地区成为移民文化大熔炉,出现了外来汉族戏曲与地方民族民间戏曲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局面。众多会馆和城乡戏台的演剧活动,使戏曲文化受众群体从士大夫和文人扩散到广大民间百姓,戏曲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更贴近下层百姓。演剧活动是清代西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时极其繁盛的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对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巩固起着重要作用。
有清一代,西南境内戏剧剧种丰富,层次齐备。有中国古典戏曲的流播与流变,有民间流行的傩戏群和各路花灯戏,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侗戏、藏戏、布依戏等等。
外来声腔较早的有雅部的昆曲,花部的秦腔、弋阳腔、胡秦腔等,较晚的还有京剧等。主要通过移民迁徙传播、经商传播、行业传播三种途径。外来声腔的流布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道的城镇,与汉文化分布区域基本重叠,几乎没有超出汉族移民聚居区。它们在流传过程中对西南地方民族民间剧种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们在适应西南地区民风民俗的前提下,互相竞争、交流、融合,逐渐与本区方言、民歌、说唱艺术等结合产生出了新的地方戏种。
在西南悠久巫傩祭祀习俗传统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清以来,由于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各地祭祀活动中的巫歌傩舞吸收了戏曲形式,而发展成为民间傩戏。傩戏在清代西南地区的分布十分广泛,是西南地区覆盖面*广的一种民间信仰戏剧,特别是自古就好巫鬼的古夜郎,成为西南地区傩戏*发达的地区。西南傩戏主要分为民间傩、军傩和寺院傩。民间傩戏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川渝山区。军傩主要有贵州地戏和云南关索戏两种,前者分布中心在贵州安顺,后者流行于云南澄江县。寺院傩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川西和滇西北藏族聚居区。
清代西南地区花灯戏作为*富有地方特质的汉民族民间戏曲种类,分布十分广泛,有云南花灯、四川花灯和贵州花灯。其中四川花灯又分为川北花灯、夹江花灯、秀山花灯、古蔺花灯等流派;云南花灯又分为曲靖花灯、楚雄花灯、乔家花灯、玉溪花灯、大理花灯、昆明花灯、红河花灯、宝山花灯等流派;贵州花灯戏在省内有四路花灯即铜仁东部花灯、安顺西路花灯、遵义北路花灯、独山南里路灯。各路花灯流派纷呈、曲调丰富、身段优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清代西南地区有侗戏、藏戏、布衣戏、土戏、傣戏、壮戏、白戏、佤族清戏等八种少数民族戏曲种类,集中分布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很强的社区性。在西南民族歌舞海洋里,以少数民族艺人为媒介,诞生了民族戏曲,少数民族的戏曲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程式和声腔以及剧目,提升了少数民族戏曲的内涵。
清代西南戏曲发展态势呈时间与地域性推进。清初至雍正末年,昆曲、秦腔、高腔传人西南,但局限于大城市官府或会馆,而且呈独立剧种状态分布,还未地方化。但是,在戏曲发展自身的规律和清初稳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逐渐显示出外来声腔民间化、世俗化、地域化趋势。由于康乾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戏曲自身的发展到这个时期艺术积淀日渐深厚。到乾隆初年至道光末年,西南戏曲艺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出现“乱弹”诸腔杂呈,地方民族民间戏曲遍地开花的局面。咸丰年间至清末,这一时期是清代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发展的尖锐时期,清代中后期的剧坛呈现出以表演为中心,更加地域化、民间化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时局的动荡和社会危机的加深,清代戏曲活动更加走向地域区隔分化。
清代的西南戏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空中自由流动、多向传播,在纵横交错、南北嫁接中嬗变衍生出风格独特的多声腔地方戏品种,代表戏种是川剧、滇剧。清末民初,川剧已广泛流行在四川汉族地区,并传至毗邻的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等地,成为西南地区覆盖面和影响力大的一个剧种。滇剧的流布区域是以昆明为中心,并扩展到周边和省内重要城镇曲靖、玉溪、个旧、楚雄、腾冲等,还扩展到毗邻的黔西南兴义地区。
清末,中国社会面临空前的矛盾和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改革思潮的兴起,近代戏曲改良运动应运而生,清末西南的剧坛出现了变革的曙光。
引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价值
三、学术史回顾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资料使用说明
五、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西南地区戏曲发展的历史地理背景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社会经济环境
三、民族状况
四、西南古代的表演艺术
第二章 清代西南外来声腔的时空流布及其地域性特征
一、外来声腔流布的社会经济背景
二、外来声腔在西南流播的时空序列
三、外来声腔流布的地域性特征
第三章 清代西南地区傩戏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一、傩戏的发展与宗教源流
二、清代西南地区傩戏的地理分布特征
三、西南傩戏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对贵州地戏的田野调查为例)
第四章 清代西南花灯戏的发展及其艺术地理特征
一、四川花灯戏的艺术地理特征
二、云南花灯戏的艺术地理特征
三、贵州花灯戏的艺术地理特征
四、西南花灯戏的统一性
第五章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戏曲的地理分布及其地域性特征
一、西南少数民族戏曲的产生和地理分布
二、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剧种异彩纷呈的文化地理背景
三、西南地区民族戏曲的地域性艺术特征
第六章 清代西南戏曲时空流布和地域差异
一、从明代到清代西南戏曲区域的变更
二、西南清代多层次的剧种及其分布
三、西南戏曲文化的共性及其成因
四、西南戏曲文化的差异性及其成因
余论:西南戏曲的现状、保护与传承
一、西南地区戏曲的现状
二、西南地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陈季君,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土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仡佬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土司专业委员会副主席,贵州省重点学科《中国史》学科带头人,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教育厅重点课题l项,市级横向课题3项,出版专著3部,在《中国史研究》等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