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与切入路径研究
收藏
评价
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与切入路径研究
商品编号:2774025
ISBN:978703054218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高锡荣,邓维斌,李盛竹著
出版日期:2017-11-01
开本:32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F279.23
页数:316
册数:1
大约重量:900(g)
购买数量:
-
+
库存:4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62.4 (6.5折)
原价:¥96.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本书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针对我国企业如何从根本上实现自主创新的问题,在分析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从邻国创新转型的经验借鉴、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阈值条件、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分析、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切入路径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为从国家层面如何全面激发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向自主创新状态跃迁,进而整体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
一、自主创新的概念及其提出背景 1
二、中国正处于向自主创新跃迁的关键时期 1
三、推进中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第二节 万众创新时代的创新型强国建设展望 5
一、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终极战略工具 5
二、中国推行万众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6
三、万众创新的未来图景勾绘 6
第三节 对创新状态演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8
一、从模仿到创新的演化路径研究 8
二、从模仿到创新的演进条件研究 8
三、创新演进中的学习研究 9
四、创新制度建设研究 10
五、创新转型研究 10
六、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1
第四节 本书的框架结构与逻辑关联 11
第二章 他山:邻国创新转型的经验借鉴 13
第一节 日本创新转型的动力学框架 13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13
二、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 14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16
四、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17
五、模型拟合过程与结果 19
六、结论与启示 22
第二节 日本创新转型的长期驱动力量 24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24
二、变量定义与指标选取 25
三、基于本国国民发明专利国内授权量的日本创新转型过程 27
四、日本四项人力资本指标的时间趋势 28
五、人力资本综合性指标的主成分提取 29
六、人力资本与自主创新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2
七、结论与启示 34
第三节 韩国创新转型的动力学模型 35
一、问题背景 35
二、文献回顾 36
三、研究设计 37
四、数据编码与概念抽取 39
五、企业创新转型模型体系构建 41
六、韩国企业创新转型的经验归纳 46
七、结论与启示 4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50
第三章 羁绊: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 51
第一节 从全球创新指数看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51
一、问题背景 51
二、文献回顾 52
三、分析框架与数据结构 53
四、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限制因素 55
五、结论与启示 61
第二节 从《增广贤文》看我国创新文化的传统缺陷 62
一、问题背景 62
二、文献回顾 62
三、研究设计 63
四、创新文化维度在《增广贤文》中的显示情况分析 65
五、创新文化主范畴在《增广贤文》中的显示情况分析 66
六、创新文化副范畴在《增广贤文》中的显示情况分析 67
七、结论与启示 70
第三节 我国创新文化缺陷的问卷调查 70
一、问题背景 70
二、文献回顾 71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 72
四、我国创新文化的现状分析 76
五、我国创新文化短板的分组一致性 80
六、结论与启示 82
第四节 中国创新文化短板的成因分析 82
一、基于传统文化缺陷的创新文化短板成因 83
二、基于社会裂变伤害的创新文化短板成因 86
三、基于外来文化侵蚀的创新文化短板成因 87
四、创新文化短板成因汇总 8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89
第四章 曙光: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阈值条件 91
第一节 我国创新跃迁的宏观技术经济条件 91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91
二、指标选取及测度 92
三、模型设定及检验方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