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状态,在此过程中逐步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范柏乃、邵青、张维维著的《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基于系统论阐释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形成机理,构建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动态监测;提炼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供给演进路径及特征,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仿真模拟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多种政策方案,在借鉴国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选经验基础上,构建了面向公众实际需求的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文献述评
第一节由经济增长到全面发展:发展观的动态演进
第二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第三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第四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机制研究
第五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路径研究
第六节文献评价与前沿动态分析
第三章基于系统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阐释
第一节经济社会系统的结构要素
第二节经济社会系统的二分状态
第三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形成机理
第四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动态监测的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四节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
第五章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
第一节动态监测模型的构造
第二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纵向监测
第三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横向监测
第六章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供给演进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内涵与分类
第二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供给演进
第三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实际供给及特征
第七章基于SD的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仿真模拟
第一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sD模型构建
第二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sD模型参数设置与检验
第三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行为分析与仿真模拟
第八章国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西方发达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二节拉美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三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第九章面向需求的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
第一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需求调查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需求的实证调查与统计分析
第三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设计
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
第二节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研究展望
附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范柏乃,男,1965年4月生,浙江兰溪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宁波大学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杂志特约副主编。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层次培养人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
邵青,男,1981年12月生,安徽舒城人,博士,讲师,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地方政府管理。主持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张维维,女,1984年1月生,湖南慈利人,博士,讲师,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2015年入选浙江省第三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