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认识中国农村,进而认识整个中国,二是建立具有本土契合性和普遍性的社会理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照搬既有的成熟理论(主要是西方理论)解释具有相当独特性和变动性的中国经验,就谈不上对农村对中国的正确认识。因此,研究者应当以开放的学术胸怀和敏锐的经验感知力深入到热火朝天的中国实践中去,有主体性地吸收成熟理论,在经验与理论的反复穿梭中逐步提升理论抽象程度,在此过程中要容许和忍受理论的粗放和不成熟,通过不断的学术积累与接力,逐步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华中乡土派”从事农村研究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我们在上述两方面都形成了一些积累,准备以学术笔谈的形式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和展示。我们期待着与学界同仁就此展开热烈的、开放性的讨论,协力推进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大繁荣、大发展
为谁的农业现代化(代序)【贺雪峰】篇 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杨 华】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贺雪峰】小农经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王海娟】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 ——江苏射阳县联耕联种的启示【袁明宝】国有农场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启示【贺雪峰】论作为“稳定器”和“蓄水池”的日本农村 ——兼论中国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必要性【冯 川】第二篇 农业转型与国家治理地方治理便利化:规模农业发展的治理逻辑 ——以皖南河镇为例【孙新华】地方行为与农地集中流转 ——兼论资本下乡的后果【曾红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 ——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冯 小】发达地区的农业变迁和干预 ——对上海郊区家庭农场的调查【夏柱智】国家干预与农业转型【龚为纲】第三篇 农业转型与阶层再造论中坚农民【贺雪峰】“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杨 华】中农经济的兴起:农业发展的去资本化及其机制 ——基于皖中吴村的调查【张建雷】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 ——兼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社会学命题【赵晓峰 赵祥云】资本下乡:农业中的隐蔽雇佣关系与资本积累【陈义媛】
赵晓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