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费希特71封书信生动而具体地记录了费希特戏剧般多风波的一生,再现了费希特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从中我们看到了费希特作为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在德意志民族文化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从而使我们历史而真实地认识了费希特的知识学。如果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那么费希特的知识学则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我自己是一个很用功的人,几乎可以得到最高的称赞
天意将不需要我为宗教而工作
我不愿只是想,我一定要去干
事情的结局完全掌握在永恒的上帝手中
离别,它是痛苦的,而且是非常痛苦的
我不愿同你的告别是一种冰冷的、死板的告别
今天中午我才到达这里
我曾经有过一个办杂志的打算
在我好作计划的精神面前,我已找到了安宁
自从我读了《实践理性批判》后,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判断力批判》应当能以另一种更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现
我的头脑和心灵经历了一场很有益的革命
我将利用一切,以便给我的精神以一种新的自由的活力
我只喜欢我自己为自己写的推荐信
至此我已山穷水尽了
请求对《试评一切天启》的修改意见
我现在决定保持这篇文章的原状
如果有必要做一个公开的声明,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我不久前极荣幸地收到了请我参加《文汇报》工作的邀请
我除了是费希特外,并不想成为其他什么人
我的内心由于一种伟大的思想而燃烧.
对康德的思考将永远是我的创造神
谈批判哲学及其追随者的解释
恳请康德为《哲学杂志》撰稿
反思性的抽象的结果应与感觉的最纯粹的精神相结合
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学院的教师
我不能够为自己辩护
您的评价将指导我的步伐,纠正我的步伐,加快我的步伐
我们学院有没有针对教授的法律?
我自己将不得不引退而听任事态的发展
寄《论唤起和提高对真理的纯粹兴趣》
昨天傍晚我的妻子在街头受到辱骂,我的安全失去了保障
我的体系是第一个自由的体系
对知识学体系的忠诚是一种对真理的爱
必须将这些事情平息下去
交《论哲学中的精神实质和咬文嚼字》第一部分稿
继续交《论哲学中的精神实质和咬文嚼字》结尾部分
哲学起初根本没有字母,而只是纯粹的精神——与席勒的分歧
我说的无非只是引导读者,使他们具有一种直观的渴望
先验唯心论与实在论的联盟
我已离开了耶拿
生命与力量越多,那么在人们心中的美的、哲学的东西就越多
在知识学中,人对他的自由的认识被设定为每个真正的人都自
然具有的
我根本不想告别经院哲学,对它的研究将加强和提高我的力量
我最大的希望是把一生都贡献给伟大的共和国未来公民的教育
事业
专业学校和中**校——哲学理论和通俗应用
我不想用沉默来躲避对我的无神论指责
学术界的公众不能被人剥夺他们的评判权
明天我将把我的答辩书寄给公爵们的宫廷
我不可以这样做,我也不能够这样做
只有在研究的自由受到阻碍的情况下,我才把我辞职决定的公
布看作是绝对必要的
我必须寻找一个避难所——兼谈与雅可比的分歧
从现在起,只有法兰西共和国才可能是正直的人的祖国
他们追究我的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表现明确的自由思想家和一个
声名狼藉的民主主义者
我必须首先在德国完成我的著述任务
这里稍有理性头脑的人大概寥寥无几
认为只有守着自己的家才能幸福的思维方式是愚笨的
我将与您一道进行强有力的回击
我的体系从头到尾都是对自由概念的分析
创造一种为生活而实行的哲学思维方式
我从未想到把某种价值归功于我,做出这个发现的是时代、自
然和上帝
我目前已在从事对知识学的新阐述
我们两人是谁犯了重大错误并且抱有成见呢?
绝对在自身中作为理性表现自己,分化自己
一个体系已经产生,但发现者不想在现有的形式中刊印出来,
他想局限于口头报道
我永远不会将完成的知识学以书面形式呈现于时代
作为科学的哲学之本质的箴言——知识学纲要
我将通过生动有力的讲演激起德国人的良心,更高地激发他们
的爱国热忱
这种和平根本不是真正的和平
我也将做好招之即来的准备
关于在柏林设立一个高等学府的演绎计划书
哲学是一门严格的科学,大学必须学习哲学
费希特年表
费希特书目
费希特,德国古典哲学中承前启后的主要哲学家。他有着喜剧般的一生,不仅是书斋里的哲学教授,还是不断追求社会进步的积极实践家。
洪汉鼎,生于1938年,我国有名斯宾诺莎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和诠释学专家,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杜塞尔多夫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成功大学文学院客座讲座教授。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大学受教于贺麟教授和洪谦教授,70年代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担任贺麟教授助手,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后在台湾地区地区多所大学任教。德文专著有《斯宾诺莎与德国哲学》、《中国哲学基础》、《中国哲学辞典》(三卷本,中德文对照),中文专著有《斯宾诺莎哲学研究》、《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重新回到现象学的原点》、《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下册)等,译著有《真理与方法》、《批评的西方哲学史》、《知识论导论》、《诠释学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