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新闻传播学的通论作品(教材),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研究新闻传播学中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严厉批判了在韦伯的“价值无涉”这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下所产生的保证新闻自由的理念,客观描述了该原则的概念内涵,以及西方新闻界实际上使用该原则的界限,指出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领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就该原则所应持有的正确的、批判性的立场。
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学术与政治:重读韦伯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
一、“先知”与知识分子
——学术的伦理与天职
二、何为政治
——政治的伦理及其悖论
三、“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
——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四、学术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
——韦伯的新闻思想与实践
五、今天,重读韦伯的意义
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
——与赵月枝教授的对话
一、中国的现代性、革命与工农的主体性问题
二、市场化改革与民主问题
三、大众传播、新纪录运动与社会“底层”表述
四、西方中心主义、后现代理论与马克思的幽灵
五、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与批判知识分子的责任
六、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使命
国家、市场与传媒
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一)
——解读央视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
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二)
——再读央视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
政府补贴、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电视的“公共性
转型社会与央视《新闻调查》的自我理解
——关于《新闻调查》栏目十周年的思考
“幸福”与“舌尖
——关于央视的两则评议
也谈启蒙、媒体与文化产业
媒体的狂欢
——对台湾地区传媒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作为社会存在的新闻与新闻事业
——关于新闻理论中诸概念的重新思考
附录:“再讨论”是迟早要发生的
——读吕新雨《以人的社会存在为背景的新闻与
新闻事业》及《新闻大学》“编者按
历史、社会变革与中国影像
《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
“孽债”、大众传媒与外来妹的上海故事
——关于电视纪录片《毛毛告状》
“底层”的政治、伦理与美学
——2011年“南京独立纪录片论坛”上的发言与补充
纪录的美学
——从本雅明的“灵晕”说起
当女权主义遭遇纪录片
——一场未完成的学术讨论
熟悉的陌生人
——格里尔逊在中国
“我想将你们尽可能地引向远方
——伊文思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中印独立电影之差异
微观,还是宏观
——在“微观叙事:张小涛+李一凡的社会图像”展览
研讨会上的发言
代后记
2013年9月10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生开学典礼教师
代表讲话
第二版 跋
吕新雨,1987年获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现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90-1993年师从美学家蒋孔阳教授,获复旦大学文艺美学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7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2017年2月就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