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今天,上个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已具雏形,由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优选化、移民潮的出现、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邦国概念的模糊化,使“整个世界的相互依存性和联系性日益增强”。尽管有很多迹象表明,经济的优选化与人类生存空间的重构,加速了邦国之内或之间的文化的同质化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浮现出一种世界文化的可能性”。文化的差异性依然存在(也必然会存在)。在此环境下,“以个人为基准预见他人对信息的反应是行不通的”,正如爱德华?霍尔所说:“今天,人越来越多地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解读他人下一步要做什么时,自己的文化再也不是可靠的依据。人经常处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情景中,因此他必须迈出下一步,着手超越自己的文化。”中国电影受优选化浪潮裹挟,它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必然且更加急迫。作为优选资本主义文化传播引领者的美国好莱坞,凭借科技等优势以及由此构建的不平等的跨文化传播秩序,不仅推销、宣扬和传播着西方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而且还通过“恶意贬损和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力图使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在优选化的过程中不是失语就是褪色,或者被边缘化。”事实证明,文化的话语权正在成为一个国家靠前地位和发展前景的根本。在此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有三个层次的意义:其一,从经济上,是“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自身本质规律的内在要求”,其二,从意识形态上,肩负着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重任;第三,从更高的诉求上,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当下关于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借用一种说法,处于“滞涨状态”。即,有关中国电影的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通货膨胀”,而有关“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则相对停滞不前。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复杂而又尖锐,亟待研究者思考、梳理,找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探寻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陈晓伟,女,祖籍山东莘县。200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系副主任。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影视家协会理事,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被评为“河南省很好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产业与影视创作;“互联网+”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