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7章,包括绪论、分析化学数据的质量保证、分析测量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的分离方法、化学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分析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和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每章有精选的思考题、习题及部分答案,另附有相关的符号及缩写、参考文献和附录。
前言
符号及缩写
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2.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1.2.3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1.2.4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1.3 典型的定量分析步骤
1.3.1 选择方法
1.3.2 采集样品
1.3.3 样品处理
1.3.4 消除干扰
1.3.5 计算结果
1.3.6 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1.4 累积作用的化学分析:反应控制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分析化学数据的质量保证
2.1 误差及数据处理
2.1.1 基本概念
2.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2.1.4 显著性检验
2.1.5 可疑值取舍
2.1.6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
2.1.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2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一般原则
2.2.1 质量控制
2.2.2 质量评价
2.2.3 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分析测量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的分离方法
3.1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3.1.1 分析试样的采集
3.1.2 样品的制备
3.2 常用分离方法
3.2.1 沉淀分离法
3.2.2 溶剂及固相萃取分离法
3.2.3 平面色谱分离法
3.2.4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
3.2.5 液膜分离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化学分析概述
4.1 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4.1.1 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
4.1.2 分析化学相关量的表示方法
4.2 滴定分析概述
4.2.1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4.2.2 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4.2.3 滴定分析法分类
4.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4.3.1 基准物质
4.3.2 标准溶液
4.4 滴定分析计算
4.4.1 计算依据和常用公式
4.4.2 滴定分析计算类型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5.1 概述
5.1.1 酸碱质子理论
5.1.2 酸碱的解离平衡
5.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5.2.1 一元酸溶液
5.2.2 多元酸溶液
5.3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3.1 质子条件
5.3.2 各类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4 酸碱缓冲溶液
5.4.1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5.4.2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
5.4.3 缓冲溶液的选择
5.5 酸碱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
5.5.1 指示剂法
5.5.2 电位滴定法
5.6 酸碱滴定原理
5.6.1 强酸强碱的滴定
5.6.2 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5.6.3 多元酸碱的滴定
5.7 终点误差
5.7.1 强酸(碱)的滴定
5.7.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5.7.3 多元弱酸的滴定
5.8 酸碱滴定的应用
5.8.1 混合碱的测定
5.8.2 极弱酸(碱)的测定
5.8.3 铵盐中氮的测定
5.8.4 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
5.8.5 磷的测定
5.8.6 氟硅酸钾滴定法测定硅
5.8.7 醛和酮含量的测定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配位滴定法
6.1 配位滴定中的滴定剂
6.1.1 无机配位剂和有机配位剂
6.1.2 EDTA及其配位反应的特点
6.2 溶液中配合物的解离平衡
6.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6.2.2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6.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6.3.1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αM
6.3.2 EDTA的副反应系数αY?
6.3.3 条件稳定常数
6.4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6.4.1 滴定曲线
6.4.2 金属离子指示剂
6.4.3 终点误差
6.5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6.5.1 单一离子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6.5.2 混合离子选择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6.6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6.6.1 控制溶液的pH
6.6.2 掩蔽干扰离子
6.6.3 其他滴定剂的应用
6.7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
6.7.1 配位滴定方式
6.7.2 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7.1 氧化还原平衡
7.1.1 标准电极电位
7.1.2 条件电极电位
7.1.3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7.1.4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7.1.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7.2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7.2.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7.2.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7.2.3 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
7.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7.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7.4.1 高锰酸钾法
7.4.2 重铬酸钾法
7.4.3 碘量法
7.4.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7.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沉淀分析法
8.1 沉淀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8.1.1 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8.1.2 沉淀平衡
8.2 沉淀滴定法
8.2.1 滴定曲线
8.2.2 沉淀滴定
8.3 重量分析法
8.3.1 重量分析法概述
8.3.2 沉淀的类型和形成
8.3.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8.3.4 沉淀条件的选择 8.3.5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8.3.6 有机沉淀剂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9.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9.1.1 概述
9.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机理
9.1.3 常用术语
9.1.4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9.2 分光光度分析法
9.2.1 基本术语
9.2.2 朗伯-比尔定律
9.2.3 吸收定律的适用性
9.2.4 定量分析方法
9.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9.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9.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9.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9.4.1 纯度检查
9.4.2 定性分析
9.4.3 定量分析
9.4.4 其他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0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10.1 概述
10.1.1 红外光区的特点
10.1.2 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10.2 红外吸收的基本原理
10.2.1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10.2.2 分子振动与振动频率
10.2.3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10.2.4 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
10.3 红外吸收光谱仪
10.3.1 红外吸收光谱仪的类型
10.3.2 红外光谱仪主要部件
10.4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10.4.1 试样的制备
10.4.2 定性分析
10.4.3 定量分析
思考题与习题
1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11.1 概述
11.2 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11.2.1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
11.2.2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11.2.3 影响荧光和磷光的因素
11.2.4 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
11.2.5 荧光、磷光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1.3 化学发光分析法
11.3.1 概述 11.3.2 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11.3.3 化学发光的测量仪器
11.3.4 化学发光反应及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2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
12.1 概述
12.1.1 发展简史
12.1.2 分析特点
12.2 原子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2.2.1 原子光谱的产生
12.2.2 原子能级图
12.2.3 谱线强度
12.2.4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12.3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12.3.1 原子发射光谱仪
12.3.2 分析方法
12.3.3 光谱背景的扣除
12.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2.4.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12.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2.4.3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12.4.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实验技术
12.4.5 原子吸收的分析方法
12.4.6 分析方法的评价
思考题与习题
3章 电化学分析法
13.1 概述
13.1.1 电化学分析基本装置
13.1.2 电化学分析基本术语和概念
13.1.3 电化学分析方法分类
13.2 电位分析法
13.2.1 概述
13.2.2 指示电极分类
13.2.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
13.2.4 电位分析方法
13.3 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13.3.1 电解分析法
13.3.2 库仑分析法
13.4 极谱法和伏安法
13.4.1 极谱法
13.4.2 循环伏安法
13.4.3 线性扫描伏安法
13.4.4 方波伏安法
13.4.5 微分脉冲伏安法
13.4.6 溶出伏安法
13.5 电化学分析新方法
13.5.1 化学修饰电极
13.5.2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13.5.3 微纳米电化学分析
13.5.4 联用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
4章 色谱分析法
14.1 概述
14.1.1 色谱法的产生与发展
14.1.2 色谱分析方法分类
14.1.3 色谱分离的过程
14.2 色谱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14.2.1 色谱图及相关术语
14.2.2 色谱基础理论
14.2.3 分离方程与优化色谱分离条件的因素
14.2.4 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
14.3 气相色谱法
14.3.1 气相色谱仪
14.3.2 气相色谱固定相
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4.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14.4.2 高效液相色谱仪
14.4.3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类及应用
14.5 毛细管电泳法
14.5.1 毛细管电泳仪基本结构
14.5.2 毛细管电泳基本理论
14.5.3 毛细管电泳分离原理
14.5.4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及其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5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5.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5.1.1 原子核的自旋运动与磁矩
15.1.2 核磁矩的空间量子化和核磁共振的条件
15.1.3 核自旋能级分布和弛豫过程
15.2 核磁共振波谱仪
15.2.1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
15.2.2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15.3 化学位移
15.3.1 化学位移的定义
15.3.2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5.3.3 化学位移与结构的关系
15.4 自旋偶合与自旋系统
15.4.1 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15.4.2 偶合常数
15.4.3 自旋系统
15.5 核磁共振碳谱
15.5.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
15.5.2 13C NMR的去偶技术及NOE增强
15.6 一维核磁共振谱图解析
15.6.1 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15.6.2 一维核磁共振碳谱
15.7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6章 质谱法
16.1 概述 16.1.1 基本原理
16.1.2 质谱仪的组成
16.1.3 质谱仪的性能指标和应用
16.2 质谱中的离子类型和质谱裂解
16.2.1 质谱中的离子类型
16.2.2 质谱裂解规律
16.3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16.3.1 烃
16.3.2 羟基化合物
16.3.3 卤化物
16.3.4 醚
16.3.5 醛、酮
16.3.6 羧酸
16.3.7 羧酸酯
16.3.8 胺
16.3.9 酰胺
16.3.10 腈
16.3.11 硝基化合物
16.4 质谱的解析
16.4.1 分子离子峰的识别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6.4.2 分子式的确定
16.4.3 质谱解析的程序
16.4.4 质谱解析实例
16.5 质谱联用技术
16.5.1 串联质谱
16.5.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
7章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17.1 热分析法
17.1.1 概述
17.1.2 热重法
17.1.3 差热分析法
17.1.4 差示扫描量热法
17.2 电子能谱法
17.2.1 概述
17.2.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17.2.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17.3 拉曼光谱法
17.3.1 概述
17.3.2 拉曼光谱仪
17.3.3 拉曼光谱法与红外光谱法的比较
17.3.4 拉曼光谱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