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青年美术作品展示平台的质量和稀缺性——评“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巡展》《中国主流文化和国家精神的青春图式表达》《严肃的艺术追求 立体的文化思考》等艺术评论文章,通过持续、深入的理论评论和学术研讨,严谨审慎地关注青年一代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成长。
序
聚焦篇
青年美术作品展示平台的质量和稀缺性
——评“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巡展
段君/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副秘书长
书画新气象 壮美新时代
——写在“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巡展之际
李胜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杂志前主编
趣味与手艺
——谈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
刘乙仕/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成长的艺术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作品有感
盛葳/《美术》杂志副主编
为了新时代
——点赞“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从“探针”到“显隐剂”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作品中的艺术与社会关系理论
杨一博/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
青年视角与时代表达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策展与观察手记
于洋/“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总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新时代美术语境的构建与阐释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青年艺术创作人才
(美术类)项目解析
张书云/《连环画报》执行总编
观察篇
中国主流文化和国家精神的青春图式表达
常勤毅/宁波财经学院教授
国家资助与青年美术
丁澜翔/关山月美术馆馆员、藏品研究员
主题创作与时代精神
——以“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巡展为例
顾跃/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
艺术时代精神之设计观
姜超/宁波工程学院副教授
古法传承与经典意识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书法创作人才现状述评
李慧斌/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文化反思
刘勃/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培育青年艺术家就是经营未来
马健/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任雪玲/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现实再现与文化塑造
——阅读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作品中的民族关怀
谭力新/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
艺术创作如何将“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
王虹/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探索篇
严肃的艺术追求 立体的文化思考
陈真/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持续、创新与地缘文化
崔付利/青年策展人
艺术展览的功能性
李冬/新疆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谈谈创新和守成
——为“中国艺术新视界”展览作
刘波/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
天赋、勤奋与资助是成就艺术家的三大因素
刘富业/《美术纵横》杂志社社长
“精准资助”持续助力青年艺术人才成长
任哲/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浅谈青年艺术创作中的核心问题
——艺术创作的导向性、时代性与创新性问题
王雪峰/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中国青年艺术如何与“当代”相处?
王志亮/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地域求索,彰显文化自信
杨燚锋/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使精微之力
——谈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
虞金星/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
视点篇
《丝路使者——细君公主》创作感悟
褚晓莉/新疆教育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民族的肖像与失语的乡愁
——《新草原照相馆》创作谈
德戈金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宏大叙事中的影像力量
——浅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山河之爱》
贺飞/西南民族大学摄影专业教研室主任
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的形成
——关于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
一些体悟
蒯连会/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油雕院专职画家
现实生活与艺术表达
——艺术创作《建筑工人》感悟
卢明/青岛人物画学会会长
国家艺术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国家艺术基金为公益性基金,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依法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国家艺术基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