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1978年算起,中国企业改革已经走过近33年的历程。30多年来,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公司化改组”三个阶段,企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换句话说,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任务基本完成。在今后的30年,摆在企业面前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改革、转轨和变制,而是创新、成长和发展。因此,深入探讨转轨任务基本完成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和企业成长及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理论家和企业家面前的共同课题。这是我们撰写《制度创新与企业成长研究》的初衷和目的。
本书内容共10章,具体包括:第1章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第2章 信息技术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第3章企业合作性竞争行为与非对称绩效;第4章 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界面管理;第5章 母子公司协同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第6章合作网络范式下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第7章 基于权力视角下的制度变迁与公司治理优化;第8章 基于协同创新的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第9章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第10章 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中的投融资策略。
第1章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
1.1 商业模式的基本问题
1.2 商业模式与企业生命周期
1.3 新兴产业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开放性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章 信息技术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
2.1 企业动态能力
2.2 企业信息技术创新
2.3 基于信息技术创新的企业动态能力形成机理
2.4 基于信息技术创新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
参考文献
第3章 企业合作性竞争行为与非对称绩效
3.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合作性竞争行为
3.2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合作性竞争行为的非对称绩效
3.3 小结第1章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
1.1 商业模式的基本问题
1.2 商业模式与企业生命周期
1.3 新兴产业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开放性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章 信息技术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
2.1 企业动态能力
2.2 企业信息技术创新
2.3 基于信息技术创新的企业动态能力形成机理
2.4 基于信息技术创新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
参考文献
第3章 企业合作性竞争行为与非对称绩效
3.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合作性竞争行为
3.2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合作性竞争行为的非对称绩效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界面管理
4.1 合作技术创新界面及界面管理的内涵
4.2 合作技术创新界面管理的理论分析:一个新范式的提出
4.3 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界面管理的机理与关键要素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母子公司协同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
5.1 协同理论回顾
5.2 母子公司协同效应评价体系的构建
5.3 母子公司协同的影响因素
5.4 母子公司管理的协同点
5.5 提升母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6章 合作网络范式下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
6.1 企业集团的合作网络特性分析
6.2 合作网络范式下企业集团的股权控制
6.3 合作网络范式下企业集团的信息控制与管理
6.4 合作网络范式下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权力视角下的制度变迁与公司治理优化
7.1 新企业的旧治理
7.2 企业制度变迁中的权力线索与模型构建
7.3 o—sea权力模型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章 基于协同创新的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
8.1 问题的提出
8.2 相关文献综述
8.3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对民营企业成长影响的机理
8.4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及成长现状——以山东省为例
8.5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及成长协同度度量
8.6 民营企业创新协同及可持续成长状况的统计分析
8.7 民营企业创新协同及成长的因子分析及回归分析
8.8 民营企业的创新协同及可持续成长对策
参考文献
第9章 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
9.1 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多维理论视角的透视
9.2 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现状分析
9.3 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9.4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第10章 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中的投融资策略
10.1 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内涵
10.2 企业成长过程理论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阶段性
10.3 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特征分析
10.4 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中的投融资策略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徐向艺,山东省鄄城县人,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院长、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突出
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
常务副理事长,山东省比较管理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公
司治理、企业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
理》、《文史哲》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
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17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
项,有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