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达磨东渡,禅宗一脉得以在中华
流行,滥觞于六祖慧能。禅宗渐次与中
华文化相融合,演变成为中华特有的一
种文化现象。而作为记录宗门师承、传
道的灯录作品,不单单是宗门修行者所
必读,也可使语言学、民俗学研究者,
从中了解到方言、风俗之流变。
灯录萌芽于南北朝,全宋代达到顶
峰。此次点校的《(景德传灯录)》《建中靖
国续灯录》《(天圣广灯录)》《(嘉泰普灯录)》
《(联灯会要)》《(五灯会元)》便是宋代灯录
作品的代表。
绪论 几个相关问题的交代
一、佛禅与杜诗关系研究的缘起及文化意义
二、百年杜诗思想研究及其与宗教关系研究检讨
(一)20世纪前杜诗研究
(二)百年杜诗思想研究
(三)杜诗与佛教关系研究
三、问题架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杜诗与佛禅的因缘纠结
一、杜甫与大乘佛法
(一)“不落旁门小乘”:“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
(二)“仙不如佛”:“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俭”
二、杜诗禅缘
(一)少年濡染与读书交游的信仰机缘
(二)抱志莫伸与谋生不给的意外“收获”
(三)佛禅隆盛与三教调和的时代背景
(四)诗禅相通的内在机制与感触交融
第二章 杜甫禅诗之大乘义学思想
一、“性空幻有”之般若空观
(一)耽于空境:“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二)无住生心:“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三)佛乃空门:“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
(四)禅非世间:“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
(五)空法实有:“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
二、“空有相即”之大乘中道观
(一)观空不取,涉有不迷:“金篦空刮眼,镜像未离铨”
(二)般若观照,活泼机用:“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
三、回向人生之实相涅槃
(一)现实人生的态度:“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二)乐观积极的精神:“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三)利他济众的思想:“穷子失净处,高人忧祸胎”
第三章 杜诗佛典、佛语及佛禅意象
一、杜诗佛典
(一)“祗园精舍”典
(二)“飞锡”、“杯渡”典
(三)“梵志献花”典
(四)“鸽入佛影”、“拈花微笑”典
二、杜诗佛语
(一)“业白”、“禅寂”、“方便”
(二)“宝地”、“金绳”、“金银佛”、“水精域”
(三)“虚空”、“世界”
(四)“光明”
(五)“第一义”、“回向”、“心地”
(六)“无生”
(七)“不住”
(八)“众香”、“香厨”、“妙香”
(九)“安禅”、“经行”
(十)“努力”、“勇猛”
(十一)“牛乳”
(十二)“莲花”、“莲花台”、“共命鸟”、“多罗树”、“诸天”、“欢喜”
三、杜诗佛禅意象
(一)“雨”“月”“珠”意象群
(二)“灯”意象
(三)“三车”意象
(四)“猛虎”意象
(五)“穷子”意象
(六)“钟声”意象
(七)“金篦”、“镜像”意象
(八)“热烦”、“清凉”意象
第四章 山水田园诗之佛禅境界
一、清幽静寂境
二、静而能照境
三、动静相即境
四、现量直觉境
第五章 纪事诗、纪行诗、咏物诗之大乘慈悲情怀
一、慈悲: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二、对社会民生的无缘大慈
(一)明确坚定的非战思想
(二)平等利他的布施善行
(三)永不衰谢的政治热情
三、对自然万物的同体大悲
(一)草木鱼鸟的人格化
(二)“拔一切众生苦”的悲怀
余论杜甫诗法与“云门三句”
一、“函盖乾坤”
二、“随波逐浪”
三、“截断众流”
参考文献
后记
张轶男,文学博士,1972年生,199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北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写作学会理事;现主要从事佛禅与中国文学、写作学、语文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