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1992 年出版的《潮剧闻见录》基础上进行修订。全书以笔记的形式,对潮剧的渊源流变、艺术构成、艺事史实和逸闻掌故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和细致的介绍,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兼具史料性、知识性与可读性,是了解和研究潮剧不可或缺的一部系统的资料性著作。
总序
初版序
上卷
潮剧名称的演变
明清潮汕地区戏剧史料
潮剧与两个新发现的南戏
明本潮调《金花女》中正音潮音混合演唱现象
戏神田元帅
潮剧班的组织
潮剧班的规模
潮剧班的班名
戏班人员的称呼及晋升
学艺与拜师收徒
潮州地方风俗与戏班演出
跳加冠、丢彩、彩钱
斗戏
戏班的习俗和规矩
过点演出的运输和住宿
戏班日夜场剧目安排惯例
20世纪40年代前潮汕潮剧班盛衰纪略
“泉潮雅调”中的滚白滚唱
《三关词》和《铜旗阵》
陈三五娘的民间传说及歌谣
《苏六娘》的戏外事(一)
剧目概览
长连戏与立体活景
文明戏与《林则徐戒烟案》
宣传抗日救国的潮曲潮剧
武戏
潮剧唱片
童伶面面观
徐陈拱、林如烈和潮剧班知名的教戏先生
名伶知略
知名头手与司鼓
1949年以前职业编剧者知略
后台人员和“下行”中的高手
艺诀
舞台调度程式
文武畔乐器的发展
号头
服饰
潮剧特有的发髻――大后尾
戏箱
面壳(面具)
潮丑特技摭拾(上)
潮丑特技摭拾(下)
潮剧行当的沿革及其表演特色
服务潮剧的著名工艺作坊
潮剧流动舞台的置搭
潮剧舞台棚面的变迁
戏馆
公会
戏厘(戏税)
20世纪20年代及40年代两次艺人罢工
潮汕剧坛轶事
纸影班与潮剧
潮州歌册与潮剧
民间乐社与潮剧
闽南的潮剧
泰国潮剧管窥
新加坡潮剧一知
香港的潮剧
下卷
1950年次潮剧座谈会
潮剧改革年见闻
废除童伶制始末
工管与班徽
《洪厝埔血案》与一批现代剧目
次在省外“亮相”:1952年参加中南会演
旧剧目观摩会演与《扫窗会》的发掘
大小生、男小生与女小生
初登省城舞台
潮汕文工团与潮剧的因缘
20世纪50年代初期抢救潮剧传统遗产运动
普及潮剧的《活页潮曲选》与《潮曲大观》
硕果仅存的皮影潮剧
梨园新子弟
广东省潮剧团
次上京演出情况实录
首次沪杭演出纪实
潮剧资料二则
人才荟萃的广东潮剧院
第二次上京演出与艺术交流活动
潮剧人才的摇篮――汕头戏曲学校
《苏六娘》的戏外事(二)
《辞郎洲》的史与戏
陈三五娘私奔后的戏
有关续集的他乡事
《诡娶黄五娘》与《益春》
当代潮汕先进人物登上潮剧舞台
1960年首次赴香港演出盛况
访问柬埔寨演出与王后授勋
柬埔寨王宫学舞与艺术交流活动
吴南生与《关于提高发展潮剧意见三十条》
出戏出人的1960年3月汕头地区艺术会演
行当表演艺术的整理与丑戏、旦戏会演
20世纪60年代一次不寻常的专题会演
《万山红》与中南会演
余锡渠和“专员戏
张华云和他的《喜剧集》
北京市副市长与潮剧的一段交情
老舍在潮汕留下的诗作
蔡楚生与潮剧二三事
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一次潮剧唱腔改革
潮剧的幻灯字幕
潮剧诗话
潮剧的两刊一报
《张春郎削发》与《袁崇焕》
七部潮剧电影
1983年上海的潮剧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剧的两次上京
潮剧史籍《明本潮州戏文五种》
愿得此生潮汕老好将良夜傍歌台
――记25年前老舍、曹禺等戏剧家的一次潮汕之行
两位致力于潮剧研究的洋博士
潮剧境外知音多
《张春郎削发》上京的来龙去脉
20世纪80年代潮剧出境演出一览
境内外潮剧交流的新动向
初版后记
后记
林淳钧,1934年生,潮州市人。二级编剧,知名潮剧学者。1959年提前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到广东潮剧院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潮剧院副院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潮剧闻见录》(获首届潮学研究很好奖)、《姚璇秋》《潮剧艺术欣赏》《岁月如歌――潮剧百年图录》《二十世纪潮剧百戏图》、《潮剧剧目汇考》(与陈历明合作);参与《潮剧剧目纲要》《潮丑表演艺术》《潮剧花旦表演艺术》《中国戏曲志?广东卷》《潮剧志》等书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