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学史和思想史角度对20世纪重要的命题“人的发现”进行全面观照与反思。20世纪的人文学科中的文、史、哲既然都以“人”为研究对象,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人”学。只是西方舶来的Humanism在“学衡派”那里是人文主义,在“新青年派”的们那里则成了人道主义,这种偏差进而演化为对“启蒙”的理解歧义。简而言之,20世纪以来的人文与政治(即德先生)、人文与科学(即赛先生)、人文与市场(即自由理念)的纷争,也都可以囊括在人文与启蒙的张力之中。20世纪以来的人文与政治、人文与科学、人文与市场的纷争,都可以囊括在人文与启蒙的张力之中。
从文学史到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转向(代序)
一、现代文学怎么样
二、文学史与思想史的暖昧
三、现当代文学的变与不变
章 新文学元典与人之导向
一、“人的发现”:思想史意义上的文学传统
1.“人的发现”: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实给定的基调
2.“人”之导向:文学倾向与政治意识的较量
3.“人”学传统:五四文学探源的当代意义
二、“人之历史”: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回眸
1.“个人本位”:文学启蒙共执的思想平台
2.“人的文学”:脱胎于指归不同的文学观念
3.“人的发现”:观念的差异是优选的差异
4.后五四时代:文学症候与历史反思
三、“人之异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尚武倾向
1.背景:被近代以降的民族屈辱激活
2.“五四”:文化设计中的武化人格
3.尚武: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命题
第二章 人文与启蒙的张力(上)
一、“人道主义”的两副面孔――中国新文学内在气质的歧义
1.同气相求:“人”的呼唤
2.“人道主义”:新文学的筋骨
3.“人道”异化:两种谱系的衍生
4.两副面孔:寻绎20世纪文艺意识形态的原始基因
二、越位的人道主义:“五四”启蒙残缺性的再反思
1.“人道主义”的兴起:历史与现实的催生
2.从“戊戌”到“五四”:人道主义的递嬗
3.“仁道”与“人道”:似是而非的暧昧
4.真经难觅:传统情结的纠结
5.滑向“民粹”:人道主义的越位
三、“人”证:20世纪中国启蒙研究之再出发――以新青年派和
学衡派为中心的考察
1.两种图谱: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
2.何以“立人”:自由意志与责任意识的颉颃
3.立人之争:“人事之律”与“物质之律”的错位
4.二歧融合:历史困境的突围
第三章 人文与启蒙的张力(下)
一、启蒙情怀的生成:还历史以真实
1.《新青年》研究者的“事后”质疑
2.名刊:在现代性焦虑中生成
3.“金字招牌”:在文化品牌与商业品牌之间
二、失去砝码的天平:两种理性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走向
1.心同此“理”:一本同仁杂志的“公同担任”
2.求同存“异”:一个知识群体的和而不同
3.进退失“据”(上):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4.进退失“据”(下):在“民主”与“法治”之间
5.虚实相“间”:在理性与理想之间
第四章 “文白之争”的历史悲情
一、“文化”社会学:《新青年》导引的“文白之争”
1.文化与社会
2.《新青年》:强势的语言势头
3.自谦与自负:两种理性观
二、现代性焦虑:《新青年》“历史”叙事的发生
1.语言:焦虑的极致
2.白话文:语言的Democracy
三、历史悲情的扩张:世界语的吊诡
1.世界语:通向大同的路径
2.世界语:“人造的理想”
四、现代性与传统:历史的循环
1.“理性就是语言
2.语言暴力的再生
五、“文白之争”的百年反思
1.“文白之争”:思想史的元命题
2.回望来时路:触摸到文白之争的历史命脉
3.回归与超越:重塑中国语言文化的基因
第五章 文学、道德与启蒙(上)
一、两个启蒙文本的交锋
1.解构抑或建构:对一位新启蒙主义者的质疑
2.建构抑或解构:对一位后启蒙主义者的回应
二、新启蒙与后启蒙:两种启蒙话语系统对话的可能
1.新启蒙和后启蒙:“本是同根生”
2.新启蒙与后启蒙:“相煎何太急”
第六章 文学、道德与启蒙(下)
一、道德形而上的终结:对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命题的破解
1.启蒙:怎一个“道德”了得
2.启蒙:道德又岂可脱离干系
3.吊诡:在启蒙与反启蒙之间
4.启蒙:文学生命的底线
二、文学、道德与良知:知识分子的角色、权力及其使命
1.道德的时代性:何谓成熟的道德观念
2.权宜之计:道德的相对性
3.道德、理性与良知: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
三、启蒙的恐怖:我为什么不是一个道德形而上主义者
1.启蒙与道德:思想史上的元命题
2.“戊戌”与“五四”:近代中国启蒙态势的架构
3.无为与有为: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定位
第七章 “人文学”的反思与重构
一、中国近代学科转型语境下“人文学”的选择与重构
1.“分科立学”与中国人文学科的转型
2.学科转型与古典人文传统的失落
3.“体验之知”与人文学主体性的确立
二、人文学:文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再诠释
1.学科本体:越位带来的困惑
2.学科疑案:西方化与中国味
3.人文学术: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天然纹路
4.文学史和思想史:平行并交叉着
后记 人文启示:示威还是示弱
一、两重气质:人文与启蒙
二、人道与人文:以《新青年》与《学衡》为例
三、示弱与示强:在不确定与确定性之间
四、人文学断想及其他
张宝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代表作有《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启蒙中国――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思想苦旅》《自由神话的终结――20纪启蒙阙失探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