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真正有点儿传统,而且这传统的起源比较清楚、发展脉络也比较清楚的百年老大学,其实屈指可数。南开是其中之一。
10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按照正统教科书上的说法,中国正是从1919年开始,以“五四运动”爆发为标志,正式进入“现代史”,此前,则是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将近80年的“近代史”。周策纵认为,“五四运动”在其广度和意义的深度方面,是此前中国历目前的历次活动都不可比拟的。这段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和活动,“是一件具有全世界性意义的事”。“近代中国大多数领导人物,从文学、哲学,到经济、政治等各界,大都受过‘五四’时代的教育和训练,而且多因参与这场运动才开展他们一生的事业。这次经验一直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南开大学就诞生在这一年。对中国来说,这个年份是后面一系列巨变的一个开端。这短短的100年,世界变化太大了。这变化之大,远超乎此前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一座学校,主体当然是老师和学生。一座学校的生命与传统的传承,说到底还是在于活生生的老师和学生们。记述历史,就是记述这些人在这段时间内的活动。国家民族如此,一座学校的校史,也是如此。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顺序经过的人,数以十万计,跨越百年,不可能在这样一本小书中完整体现。那么,我们只好选择一部分人,一个阶段的人。但如何用一个尺度来划分,记录一个什么范围的人,确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好像大家都比较多地用“代”这个概念。这是一个相对有区分度的划分,也是一个比较有边界的框定。而定义这“代”,则离不开时间概念,也离不开群体的设定。代与代之间的区分,年龄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的标准,但更主要的,还不是在于年龄上的差异,而是在于学术文化上的嬗变传承,在于进入社会之后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在于他们与社会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或者更概括地说,有没有属于自己这一代的较明显的“代特征”。
时间本来的确是连续的,但历史长河往往有明显的转捩点,而在这不长的一百年中就有几个转捩点格外突出,早已成为历史坐标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37年,全面抗战,南开南迁,有了后来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南开新生。1976年“”结束,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开始步入正轨。1992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随后中国高教改革也全面展开。大学里的学生本来也是一届跟着一届地入学、毕业,似乎也难以排辈论代;但在这100年中,中国的大学偏偏就有“断代”。这“断”代又往往是长时段的,非大学自身原因造成的,典型的就是十年浩劫。
八里台时光
我终身难忘的南开学生岁月 李罗力
依然如故 王绯
从作家梦到学者梦 刘跃进
怎能忘怀我的南开 韩小蕙
南开“两滴水” 李建
唯有读书 赵玫
乱世写大意 浑水摸小鱼 刘树勇(老树画画)
两次梦圆南开 刘运峰
南开,南开,只把你带走 王勇竞
民间校史
依旧82级 张卫
咱们的“诗魂社” 黄桂元
谊园逸事 单正平
关于南开的点滴回忆 刘方炜
《南开园》是怎样办起来的 姜奇平
《新开湖》的变迁 文成峰
南开风物志略 张未民
文化小分队
我的肺使我爱南开 赵大庆
我那遥远的水洼子 胡学常
客居南开 寒山
别问我是谁 老莫
情与谊
南开二人转 王晓晖
小爱 王业明
南开,我初恋的圣地 王桂香
我当报幕员 侯永毅
同学少年
刘立本行状 潘渊之
总是当时携手处 刘立平(刘立本)
我在南开图书馆 汪春泓
梦华录 赵汝鹏
南开室友 张克勤
光阴的故事 孙勇进
南郊和南开 查宪俊
我到南开来看雪 张一鸣
南开叙事
寂寞抒情时代 张丹
我们仁的南开大学 傅金枝 刘达玲 傅桂敏
南开的调子 袁忠
小木克 麦平
南开日记 刘岳兵
南开词典 启发 一默
【新开湖与马蹄湖】
【谊园】
【复录社】
【牛】
【哥们几】
【天津话】
【学生会】
【八里台】
【买书】
【食堂管理员】
【中文系】
【听力室】
【“九三学社”】
【麻派】
【“双抠”】
【主楼】
【大中路】
【托派】
【天南街】
【电影广场】
【校卫队】
【联谊宿舍】
【“曙光”】
【自杀事件】
【草莓】
【三食堂】
【小农】
【老乡】
【舞会】(1)
【舞会】(2)
【双学位】
【分配】(1)
【分配】(2)
【棋牌社】
【自行车】
【汇款单】
【四位教授】
附录一 信两通
附录二 关于《南开故事》
阅读“南开” 陈平原
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建设 杨东平 祝晓风
关于南开的民间记忆 刘方炜
我们这一代的精神记忆 赵汝鹏
“我也是爱南开的”――《南开故事》编辑琐记 一默
一个人和一代人的记忆 强华
南开故事 淡墨如烟 穆紫
在南开的日子 孙嘉镇
初版后记
一百年比八十年要厚一点儿――再版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