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提出隐者型僧侣形象的概念,并按照中国高僧传中塑造的隐者型僧侣形象的特点,将其分为“狂僧”、“诗僧”、“闲居僧”等三种类型。其次,以僧传文学中塑造的隐者型僧侣形象为主线,从“佛”(佛教)“隐”(隐逸)融合的视角出发,依据三类典型的划分,分别对高僧传中的“狂僧”形象、“诗僧”形象、“闲居僧”形象东渐日本过程中成立的僧传、往生传、佛教说话等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中日僧传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及二者的区别。*后,考察中国高僧传在日本独特的“遁世者”形象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探究高僧传在日本传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中国高僧传在日本的传承与影响>>><<<目录绪论一、研究缘起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三、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四、本书各章内容概述章从隐者到高僧——高僧传中的隐者型僧侣形象节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隐者形象一、拒官不仕型隐者形象二、佯狂型隐者形象三、归隐田园型隐者形象四、投身“无用”型隐者形象第二节隐逸表现在佛教典籍中的借用一、方外二、闲居第三节隐者型僧侣形象的类型特征一、狂僧二、诗僧三、闲居僧第二章中国古代“狂僧”形象的东渐及影响节中国古代的“佯狂”形象:从隐者到高僧一、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佯狂”形象二、中国高僧传中的“狂僧”形象第二节《怀风藻》智藏传与竹林七贤第三节增贺传的形成与中国高僧传一、历代日本僧传中的增贺奇行二、《发心集》增贺说话与《续高僧传》第三章从“诗僧”到“歌僧”“数奇者”——“诗僧”形象在日本的传承节《怀风藻》僧传中的“诗僧”形象与中国高僧传第二节中唐诗僧皎然与平安初期诗僧空海一、中唐诗僧皎然二、诗僧空海的文学观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第三节从劝学会庆滋保胤到“歌僧”西行——诗歌与佛教的结合一、庆滋保胤与劝学会“法之道”“文之道”的结合二、和歌与佛道的融合三、“歌僧”西行及其和歌观第四节日本佛教说话中的“数奇者”形象一、关于“数奇”二、“数奇者”的先达——能因法师三、《发心集》中的“数奇者”形象——以卷六数奇说话群为中心第四章中日僧传文学中的“闲居僧”形象节中国古代的“闲居”形象一、陶渊明的田园闲居形象二、白居易的池亭闲居形象第二节从田园池亭到深山草庵——“闲居”形象在日本的传承一、赞岐守菅原道真的“闲居”咏——与江州司马白居易的“闲适诗”之比较二、庆滋保胤《池亭记》中的“闲居”形象三、闲居题咏的流行——以白居易闲适诗的受容为中心第三节现世与净土之间:从《方丈记》看“闲居僧”的内心世界一、与两个“世”相对应的“闲居”二、连接现世与净土的“闲居”三、被视为净土的“闲居”四、不能替代净土的“闲居”第五章中国高僧传与日本独特的“遁世者”形象的形成节“遁世”用语史小考一、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遁世”二、日本古代典籍汉诗文中的“遁世”第二节脱离寺院·教团的遁世僧一、辞退僧官的玄宾二、朝市念佛的空也三、佯狂遁世的增贺第三节对高僧形象的重塑——《发心集》“遁世者”形象的形成一、深山独居二、韬光晦迹三、隐德、伪恶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