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三段论等逻辑推理论述的汇编,集中阐述了三段论、演绎法、归谬法等思维推理方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并对这门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全书包含六篇内容:“解释篇”讨论了命题的构成、性质、分类和真假关系;“范畴篇”讨论了命题经常会用到的十个基本范畴;“前分析篇”阐述了如何正确地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结论,即三段论演绎法;“后分析篇”讨论了定义、证明、演绎和归纳等问题,厘清了四种推理类型;“论题篇”研究了有名的四谓词理论,讨论了合理论证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在论辩中战胜对手;“辩谬篇”是关于谬误的逻辑理论,揭示和分析了各种谬误和诡辩的种类,并提出了反驳谬误的具体方法。
引言/1
波菲利的《导论》/1
范畴篇/1
节同名异义词、同义词、同源词1
第二节事物及其属性的逻辑划分1
第三节主项和谓项之间的联结2
第四节范畴列举2
第五节实体3
第六节数量7
第七节关系11
第八节性质和质15
第九节行为、受动以及其他范畴:位置、时间、地点和所有20
第十节对立20
第十一节再论对立,尤指善与恶之间的反对关系24
第十二节优先25
第十三节同时存在的事物26
第十四节运动27
第十五节动词“所有(tohave)”27
解释篇/29
节我们在此讨论什么是名词、动词29
第二节名词及其格29
第三节动词、动词的格以及普遍意义上被称作动词的词30
第四节句子31
第五节阐述32
第六节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32
第七节反对命题和矛盾命题32
第八节既非肯定命题也非否定命题的对立关系34
第九节有条件的对立关系35
第十节增加了连接词的对立关系37
第十一节命题的构成及其划分39
第十二节模态命题41
第十三节模态命题的序列43
第十四节相反命题46
前分析篇/49
卷49
节命题、词项、三段论及其要素49
第二节命题的转换50
第三节模态命题的转换51
第四节三段论及种格52
第五节第二种格中的三段论55
第六节第三种格中的三段论57
第七节种格以及其余格中不完整三段论的完成60
第八节源于两种必然命题的三段论61
第九节种格中的必然命题62
第十节第二种格中的必然命题63
第十一节第三种格中的必然命题64
第十二节必然命题的理论对比66
第十三节可能事物及随之产生的命题66
第十四节在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命题的三段论67
第十五节在种格中,一个为简单命题,另一个为可能命题的三段论69
第十六节在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提的三段论73
第十七节在第二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前提的三段论75
第十八节在第二种格中,一个为实然命题,另一个为或然命题的三段论77
第十九节在第二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提的三段论78
第二十节在第三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命题的三段论79
第二十一节在第三种格中,一个为或然命题,另一个为实然命题的三段论80
第二十二节在第三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提的三段论81
第二十三节所有的三段论都是在种格中完成的82
第二十四节三段论之前提和结论的质、量84
第二十五节所有三段论都仅由三个词项、两个前提构成85
第二十六节特定问题的对比以及它们通过什么格被证明86
第二十七节三段论的创造和构建87
第二十八节同一主项的特殊规则89
第二十九节将同样的方法运用于直接三段论之外91
第三十节上述证明方式适用于所有问题93
第三十一节划分及其对于证明的不完整性93
第三十二节还原三段论95
第三十三节产生于命题数量的误差96
第三十四节误差产生于词项不准确的阐述97
第三十五节中项并非始终被假定为特称确定的事物98
第三十六节根据名词性称谓而进行的词项排序以及由例证而来的命题98
第三十七节与谓项形式有关的规则99
第三十八节谓项的重复和增加99
第三十九节三段论中词项的简化100
第四十节根据结论本质增加的确定项100
第四十一节全称命题确定形式的区分101
第四十二节并非同一三段论中的所有结论都产生于同一种格102
第四十三节被简化的与定义相关的论点102
第四十四节由归谬法而来的假设三段论的还原102
第四十五节由一种格到另一种格的三段论的还原103
第四十六节确定事物、不确定事物以及缺性事物的质和意义105
第二卷108
节概述:特称三段论的结论108
第二节在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109
第三节在第二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114
第四节在第三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116
第五节种格中的循环论证118
第六节第二种格中的循环论证120
第七节第三种格中的循环论证120
第八节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121
第九节第二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123
第十节第三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124
第十一节在种格中的归谬法125
第十二节在第二种格中的归谬法127
第十三节在第三种格中的归谬法128
第十四节归谬法证明与直接证明之间的差别129
第十五节在三种格中,由对立面得出结论的方式130
第十六节预期理由或是假定论点133
第十七节论证不产生错误的三段论:关于“错误并非由这一原因导致”的说明134
第十八节错误的逻辑推理136
第十九节相反三段论的预防136
第二十节反驳论证136
第二十一节假象137
第二十二节种格中端项的转换139
第二十三节归纳法141
第二十四节例证法141
第二十五节不明推论式142
第二十六节异议142
第二十七节可能性、标志和省略推理法144
后分析篇/147
卷147
节证明的本质147
第二节知识、证明及其要素148
第三节对知识和证明中某些观点的驳斥150
第四节词项“所有”“自身”和“全称的”152
第五节最初全称命题的错误153
第六节由原则自身构成的证明和中项的必然性155
第七节人们不可能由一个属证明另一个属156
第八节从属于改变的事物不可能证明其自身157
第九节对事物的证明应该源于适合其本身的原则158
第十节原则的定义和划分159
第十一节所有科学的共同原则161
第十二节三段论式的疑问162
第十三节科学、事物存在及其存在原因之间的差别164
第十四节种格最适合科学165
第十五节直接否定命题166
第十六节错误的词项位置产生的无知167
第十七节同一命题中项的连续性168
第十八节归纳法中全称命题的相关性以及感知中的归纳法170
第十九节证明的原则,无论其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170
第二十节有限的中项171
第二十一节否定证明中没有无限的中项172
第二十二节肯定证明中没有无限的中项173
第二十三节确定的推论176
第二十四节全称证明对于特称证明的优先性177
第二十五节肯定证明对于否定证明的优先性180
第二十六节肯定证明对于归谬法证明的优先性181
第二十七节更准确的科学的本质182
第二十八节构成一事物的不同科学182
第二十九节同一事物可能存在多个证明183
第三十节不存在与偶然事物有关的科学183
第三十一节我们不拥有科学的知识183
第三十二节由三段论的多样性得出的原则之间的不同184
第三十三节科学和观点的不同185
第三十四节洞察力187
第二卷188
节科学研究的主项有四类188
第二节所有研究都与中项的发现有关188
第三节证明和定义之间的不同189
第四节一事物的定义不可能被证明190
第五节不存在由划分证明的结论191
第六节命题定义事物本身的例证192
第七节什么样的事物既不可能由证明被知道也不可能由定义被知道193
第八节与事物是什么有关的逻辑三段论195
第九节不可证明的某些本质和原则196
第十节定义及其种类197
第十一节原因及其证明197
第十二节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原因199
第十三节研究定义的方法201
第十四节问题的规则205
第十五节相同的问题206
第十六节原因和结果206
第十七节相同主项的延伸207
第十八节单称事物的原因研究209
第十九节确定原则的必然方法和习惯209
论题篇/211
卷211
节本文的论点:推理及推理类型211
第二节本文的三点意义212
第三节辩证思维能力213
第四节问题与命题213
第五节定义、特性、属与偶性214
第六节属、特性、偶性的内容也适用于定义215
第七节“相同”的含义216
第八节通过归纳与推理可证明:所有问题均可归为定义、属、特性或偶性的问题217
第九节范畴的类型217
第十节辩证命题218
第十一节辩证问题与论题219
第十二节推理与归纳220
第十三节进行推理与归纳的途径221
第十四节命题的选择221
第十五节同一谓项含义不同的情况222
第十六节发现种差226
第十七节考虑相似情况227
第十八节在论证中以上探究的实际意义227
第二卷229
节问题的分类、特称问题的转换与问题中的错误229
第二节关于偶性问题的方法230
第三节多义谓项232
第四节关于名称、属、种、定义与时间233
第五节将对方引到我们有充分论据支撑的论点上:用结论驳倒对方的命题235
第六节立论与驳论的方法236
第七节对于相反项的方法238
第八节立足于一系列对立形式的方法239
第九节对于对等词、生成物与被破坏物的方法240
第十节对于相似项、更多项与更少项的方法242
第十一节从添加与绝对性进行论证243
第三卷244
节更可取与更佳244
第二节相似项与最佳项246
第三节更可取的内容再续249
第四节比较可取与不可取的方法的作用251
第五节极具普遍性的方法:从更多与程度更高进行考虑251
第六节以上方法也适用于特称问题252
第四卷255
节关于属的论题255
第二节关于属、种、种差的论题257
第三节属与种的实质构成260
第四节关于相似项、关系项等的论题262
第五节关于属的论题再续265
第六节关于属的论题另续269
第五卷272
节关于特性272
第二节特性的正确表述274
第三节关于特性的论题再续277
第四节关于所述之物是否为特性的论题280
第五节关于所述之物是否为特性的论题再续283
第六节从对立方面考虑特性286
第七节从派生词的方面考虑特性288
第八节从更大程度与更小程度上考虑特性291
第九节关于潜在特性的方法293
第六卷294
节讨论定义的相关方法294
第二节定义的正确性295
第三节定义中的多余内容297
第四节定义是否表明事物本质299
第五节关于属的定义302
第六节关于属、种以及其他方面的种差问题303
第七节是否存在更明晰的定义309
第八节对于关系项的定义310
第九节关于相反项及其他的定义312
第十节表述定义所用的词与被定义项词尾的相似性314
第十一节复合词与单纯词的定义316
第十二节复合词与单纯词的定义再续317
第十三节定义中不同的概念319
第十四节整体作为合成物等的定义322
第七卷323
节相同还是不同的问题323
第二节确立、推翻定义的方法之差异326
第三节适用于确立定义的方法326
第四节最适合的方法328
第五节定义的确立与推翻329
第八卷331
节论证顺序331
第二节关于辩证质疑的论题335
第三节辩证论证的概述338
第四节辩证回答339
第五节论题辩论的不同目的340
第六节关于可接受论题的规则341
第七节回答者如何应对含义模糊的问题342
第八节归纳的回答343
第九节论题的辩护343
第十节应对虚假论证以及阻止得出结论的方法344
第十一节对论证的抨击345
第十二节清楚的论证与虚假的论证347
第十三节请求对方认可前提与相反项348
第十四节辩证训练350
辩谬篇/353
节概述诡辩式反驳353
第二节论证的属354
第三节诡辩式论证的目的355
第四节有关语言的反驳355
第五节与语言无关的谬误357
第六节关于因为不知道反驳的定义而产生的所有谬误361
第七节谬误方式363
第八节诡辩式推理与反驳364
第九节反驳方式366
第十节关于名称或理念的论证之间的区别367
第十一节反驳的种差369
第十二节谬误与悖论371
第十三节赘语373
第十四节语法错误374
第十五节问题的安排与提出375
第十六节对诡辩式反驳的回答377
第十七节基于被普遍接受的方式的解决办法378
第十八节真正的解决方法382
第十九节对于由含糊与歧义产生的反驳的解决方法382
第二十节对于由合并与拆分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383
第二十一节对于由重音而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384
第二十二节对于由语言形式而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385
第二十三节一般意义上的相同387
第二十四节对于由偶性产生的谬误的解决方法388
第二十五节对于因完全断言而产生的论证以及其他类型的论证的解决方法389
第二十六节对于由反驳之定义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392
第二十七节对于因默认有争议的前提而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392
第二十八节对于由结果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393
第二十九节对于由补充假设而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393
第三十节对于因为将多个问题合成一个而产生的论证的解决办法393
第三十一节对于引起赘语的谬论推理的解决方法394
第三十二节避免语法错误395
第三十三节判断论证类型的方法396
第三十四节结论398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作为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动物学、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都有贡献。可以这样说,眼里士多德的著述描述并构建了西方文化个广泛体系。
陈静,女,笔名潇霓,中国海洋大学英语笔译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