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只聚焦于佛陀的头部,看佛陀的“脸”书。细数佛陀造像如何多头并进,辗转向东,又因族群的迁徙、历史的际遇、环境的差异、观念的嬗替,而持续演进,臻于完美。作者李惠东身为雕塑艺术界的专家,却脱掉了专业学术的艰深外衣,以生动的文字和图像注解佛像容颜的演变,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快速理解、记忆并掌握方法的“入对门”的专业普及读物。其中不仅有大量手的视觉资料,还有源于作者教学与学术的独到见解。
章 贵霜:外来者的推动
佛陀造像并不是和佛教一起产生的
释迦牟尼是觉悟者,并不自认为是神,所以早期并不流行佛像
“统治术”的需求,使佛教的传播逐渐演化成像教的模式
最早的佛陀造像并不是佛陀的老乡塑造的,竟然出自“中国人”之手
当外来统治者要利用佛教证明“王权神授”,释迦牟尼也被变成了神
贵霜统治者看中了“转轮王”的说法,宣称自己是佛陀在俗世的化身
对于大字不识的信众来说,造像和图画是最佳的传播手段
贵霜肩负佛像传播的大任,因为它地处东西方交流的十字路口
贵霜的两大造像中心:犍陀罗、秣菟罗
犍陀罗风格:长着希腊人面孔的佛陀
贵霜人欣然接纳了亚历山大的馈赠
为什么是希腊风格,而不是月氏风格?
为什么是佛教,而不是婆罗门教?
佛教造像最先产生于犍陀罗?
犍陀罗,这张脸有希腊血统,但又不是希腊脸
犍陀罗风格造像的分支——“水升火热”的迦毕试
佛陀造像的西进终点站——巴米扬,留给世界的一道谜语
混血的开始——塔克西拉
佛教造像最先产生于秣菟罗?
回到家乡,佛陀却又长了一张印度人的脸
秣菟罗地区具有比犍陀罗更为深厚的本土造像传统
说到本土化,印度南部还有一个区域叫阿玛拉瓦蒂
犍陀罗近人,秣菟罗类神
本土审美的模式化——笈多时代的秣菟罗
第二章 中国新疆:丝路远播
佛陀造像西进受阻
东进站:中国新疆
丝绸之路的南线和北线,也正是佛像传播的南线和北线
北窟南寺的格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界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彩塑的前世今生
“塑”:泥土呈现的佛陀
“雕”:木石刻画的佛陀
新疆造像的“潮汐式影响”:层层浪,回头浪
民族融合与文化多样性
疏勒(喀什):丝路南北线的总汇
于闻(和田):越岭站
楼兰:神秘的罗布泊,神秘的面容
接纳贵霜流亡者的楼兰
龟兹(库车):文化流派的必争之地
以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的龟兹石窟群
焉耆:月氏人的去路与归途
七个星佛教遗址群:石窟与寺相结合的形制
高昌:东来西去,风格的反复洗礼
伯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
丝路北线最北端道路上的遗迹
……
第六章 唐:熟成华夏风范
隋:华夏风范的前期准备
唐:佛陀的华夏风范
唐窟的典范:龙门石窟
如果说北魏是在形象上做文章,那么唐朝就是在气度上定基调
二次造神:定格佛陀造像之永世风格
敦煌的盛唐时代
东西方比例的不同观测点,三庭五眼与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第七章 泽被西东垂之久远
归去来兮,800年
泽被西东:唐风的空间影响
回头浪:新疆方向的回传
唐风入藏
朝鲜半岛:丝路陆路最东端的边缘一隅
东瀛诸岛:丝路东端的海上终点站
垂之久远:唐风的时间影响
简要回顾
致谢
参考文献
李惠东,教授,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师从田金铎先生。现任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