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查青原行思的身世、公案和作品可知,他出身于“公侯将相府,忠臣学士家”的贵族豪门,从小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蒙受浓郁的宗教熏陶,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敏锐的宗教悟性。从青原行思“不落阶级”和“庐陵米价”等公案可以推知,青原行思发扬了六祖慧能顿悟禅法的精髓;从“圣谛不为”、“不落阶级”、“一麟足矣”、“金针与人”、“床下大斧”等措辞,尤其是从其作品《参同契》和《坐禅铭》的内涵来分析,可知青原行思不仅对语言的锤炼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对南禅的把握臻至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对不同文化的熔铸也具有雄浑圆融的技巧;唐代颜真卿为青原行思道场题名“祖关”,五代人称赞他为“泽中孤烛,火里片冰”,宋代有名学问僧赞宁叙述青原行思门下“禅客繁拥”,把他誉为“文殊菩萨”;同时代人评价其专享嗣法弟子石头希迁“杼轴绝岳”,五代人安排他“鄙夷怀让”,宋代人将他比作“释迦文佛”;以及现代人议论青原行思“秕糠神会”、“灭泯西东”、“千古绳规”,可以证明青原行思学识渊博,是当时的禅宗巨匠。本书稿研究成果表明,青原行思很可能代表早期禅宗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即学问僧的文化整合模式。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