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先秦儒家孟子和告子争辩的湍水之喻为引子,将重点聚焦于理学兴起之后宋明儒者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学人性论的过程中,受释道思想影响下所凸显出的不同理论范式和解释框架;并通过张灏对宋明理学发展到刘蕺山那里所彰显的“幽暗意识”为楔子,对儒家人性论及相关的中国哲学未来走向进行展望。
摘要1
导论1
(一)理学视域下的基本思路与研究范围1
(二)围绕"概念-问题"的研究方法6
章历史与哲学的"抽离"危险?——以《朱熹的历史世界》看理学研究的进路分野11
(一)理学研究的"哥白尼式回转"11
(二)"委婉客套"背后锋芒毕露的"序"问题15
(三)对国是、道学与内圣外王连续体的不同理解20
(四)价值世界的"真信仰"与"假意识"29
第二章孟子"湍水之喻"的经典化及其反思37
(一)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37
(二)"水喻"在"孟告之辨"中的潜在问题41
(三)由白圭治水看孟子对水之性质的理解43
(四)对孟子"水喻"的多角度反思46
第三章由程颢"清水浊水之喻"到朱熹"清水盐水之喻"49
(一)《明道论性章》对"湍水之喻"的修正与发展49
(二)"元初水"、"清水"、"浊水"的三层结构52
……
徐波,哲学博士,现就职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任讲师;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理士,上海儒学研究会理事。曾在《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