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大步迈入创新驱动发展新时代,创新要素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战略资源。没有创新要素自由、高效、充分地在不同地理空间流动,是无法真正统筹实现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全面提升。创新要素空间流动正成为空间经济学、创新地理学等发展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研究主题。基于此,本书结合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在界定创新要素、创新要素空间流动等概念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创新要素空间流动主要形式、主要渠道、主要动因,并全面剖析了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论作用机理。然后,基于能模拟创新要素流动可能性、方向性和规模性的引力模型的构建和估算,深入分析了我国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在流动偏好、空间集聚中心和空间关联性等方面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最后,构建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空间计量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具体空间影响及影响的差异性。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地域空间尺度的选择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案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回顾
2.2 创新要素及其与区域创新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2.3 区域创新绩效的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及其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3.1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表现形式
3.2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主要渠道
3.3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主要动因
3.4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论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估算及其空问布局分析
4.1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测评
4.2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偏好布局
4.3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的空间集聚中心布局
4.4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的空间关联性布局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模型构建
5.1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简况
5.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5.3 因变量区域创新绩效分析
5.4 其他变量说明
5.5 数据来源说明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创新要素空间流动与区域创新绩效空间拟合
6.2 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6.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启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参考文献
后记
吕海萍,女,浙江嵊州人。西安电予科技大学管理学学士,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为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管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主持厅局级及以上项目4项,参与国家973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余项。在《地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科技论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