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鲁迅先生、李约瑟博士都曾把道家思想比喻为中国文化的根。在反思传统、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道家思想都是不可绕过、不可避开的重要环节。再者,在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占据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生活日益被忽视、被挤压、被驱赶的当代世界,人有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成为没有精神追求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动物和功利性动物。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呼声和要求,道家思想可以因应这种要求贡献出自己独特的精神资源。这就直接决定了我们以道家哲学特别是先秦道家哲学作为研究课题的重要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在回归本土文化的热潮中,道家思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学者们在道家思想与文化的研究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先秦道家哲学的研究尚待深入。本书就是重点从哲学范畴的角度,在充分吸收和消化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先秦道家哲学做出个人的阐释。
前言
内篇 先秦道家哲学研究
章 先秦道家哲学的背景
节 春秋战国时代
第二节 史官文化背景
第三节 隐者的社会实践基础
第二章 有无论
节 先秦道家无有论
第二节 儒、墨、道有无论比观
第三节 先秦道家有无论与西方哲学有无观
第三章 天人论
节 先秦道家天人论
第二节 儒、墨、道天人论比观
第三节 先秦道家天人论与西方哲学天人观
第四章 群己论
节 先秦道家群己论
第二节 儒、墨、道群己论比观
第三节 道家群己论与西方哲学群己观
第五章 生死论
节 先秦道家生死论
第二节 儒、墨、道死亡论比观
第三节 道家生死智慧与现代西方死亡哲学
第六章 道言论
节 先秦道家道言观
第二节 儒、墨、道语言观比观
第三节 道家道言观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
结语
外篇 道家思想的多维审视
道家社会哲学思想略论
一、道本论——社会本体论
二、弃绝论——社会批判理论
三、齐物论——社会价值论
四、至德之世论——社会理想论
百世不一用 不可一日忘—先秦道家兵学思想简论
一、以奇用兵的高超谋略
二、柔弱胜刚强的必胜信念
三、不争而善胜的理想追求
四、悲悯天下的人道主义情怀
道家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
一、道家哲学之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道家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简论
三、道家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道家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意义
道家哲学的价值观初论
一、“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相对价值论
二、“无物无用”“因物尽用”的普遍功用观
三、“绝圣弃智”“摽剥仁义”的价值重估论
四、“尊道贵德”“轻物重生”的价值选择论
五、“反朴归真”的价值理想论
儒“情”与道“情”
一、善情、美情、恶情与真情
二、节情、禁情、灭情与无情、安情、任情
三、性情两分与性情一如
四、道始于情与道中有情
老子文化思想商兑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
“有”“无”之间——先秦道家环境哲学中的价值论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道”“技”之间——庄子艺术与哲学思想简论
一、“道”进乎“技”
二、“道”在“技”中
三、“道”“技”合一
楚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一、“自然无为”的客观态度和“法天贵真”的生态智慧
二、“物极必反”的辩证智慧和“齐彼物论”的超越精神
三、“重己全生”的主体意识和“自然天放”的自由观念
四、“公而不党”的公私观和“以和为量”的和平意识
五、“绝圣弃智”“剽剥仁义”的社会批判精神
附录 人物及著作评析
蒙文通道家、道教观评析
楚人精神 浪漫哲学——冯友兰道家思想研究疏释
一、道家思想的源起与流变
二、道家诸派思想之析解
三、道家思想的总体把握
四、冯氏道家观简评
唐、牟、徐道家思想比观
一、唐君毅的道家观
二、牟宗三的道家观
三、徐复观的道家观
四、合论
主要参考文献
《先秦道家哲学研究》初版后记
新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