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国家艺术基金邀请专家、学者、评论家和策展人,围绕2019年入选艺术项目的主题展览——“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展开评论和研究,并汇集评论文章成册。所选文章洋溢着各领域作者对当代艺术的满腔热情,体现出冷静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目录
为时代画像
001
艺术作为时代精神的回响
002
—从审美视角谈“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
高雁(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民族文化叙事与当代精神转换
009
—浅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下的青年艺术创作
雷蓉蓉(太原美术馆创作研究部评论员)
弘扬光大经典文化传统 借鉴吸收民族文化营养
016
—关于文化的多样性与当代青年创新路径的思考并从“青春脉息”展览作品说起
刘心亮(《中国艺术市场》丛刊主编、《中国民间文物档案》主编、艺术理论家)
民族艺术创作的主流导引
022
—以“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为例
陇艺梅(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030
—评“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
袁园(北京印刷学院教师)
时代的呼唤
038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为时代画像”
臧新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青春脉息 047
从“青春脉息”看新时代语境下青年艺术创作的语言探索 048
傅尔加周(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乡村与城市 057—对青年艺术实践的图像志考察
鲁宁(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
文化传承与使命担当 066—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创作的文化认同
苏畅(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下青年美术作品的符号与创作关系探讨 072
孙丹(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
探索的青春 080—评“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昆明站)
赵星垣(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
青年美术创作在当下的社会意义 091—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作品展观后
朱思睿(云南文艺理论委员会委员、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青春艺境”解读当代中国 099
邹璐(新加坡当代艺术研究会《艺术研究》主编)
域迹撷思 105
大美与内美意象的呈现 106—地域文化精神的时代表达
陈祥明(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
艺术转化:地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建构 119—以“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合肥站)为例
何秋言(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
题材·图式·精神 126—西南少数民族“非遗”在美术创作中的借鉴与开发策略
焦亚奎(遵义市美术馆展览收藏研究部副主任)
青年艺术家的民族质感 134—评“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南宁站)
刘成(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
域迹撷思 144—以“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中山西青年创作为例谈地域性艺术语言的时代表达
张茜茜(太原美术馆展览部策展人)
工用致美 153
材美工巧经典永续 154—“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中的工艺表达
李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传统造物的新表达 160—以“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展览中的家具作品为例
林弘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生)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168—谈工艺美术创作中的承传新变
尚青玉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文明之源 快乐之流 176—以“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为例,从“心流”角度探讨手工艺的核心价值
苏欣(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时代映像 185
光影印相 186—评“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时代映像”摄影专题展
戴陆(中央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美术研究》编辑)
文化感知与艺术表达 196—评“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时代映像”摄影专题展
廖沙泥(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评论员)
从文明边缘投射“时代映像” 204—浅议“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时代映像”摄影专题展
马明宸(北京画院研究员)
守正创新 213
当前文化语境下的艺术表达 214—浅析艺术媒介的多样化趋势
李蕾(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艺术的创造与真实 221—“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有感
孟姝芳(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守正创新 227—浅谈“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的引领意义
伍柯(贵州美术馆展陈中心负责人)
守正创新培根铸魂 233—“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对美术教育的积极影响
杨红红(云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师)
东张西望雏凤凌空 241—“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新加坡站)有感
赵宏(新加坡维多利亚美术馆馆长)
记录与反思 251—评“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
赵兴(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
主编: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