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为了向海内外学术界全面展现中文系教师的学术成果,拟编辑出版《斯文在兹——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学术论文集》,全书依主题为三卷,分别收录“中国古典学”“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研究”“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三大平台的研究成果。本书为“中国古典学”,文集中的代表性论文如袁行霈教授《新编新注“十三经”刍议》提出了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论语》《孟子》《韩非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兵法》为“新编十三经”的设想,并基于经学史发展的传统和当代文化构建的需要,对这一设想的学理依据进行了深入探讨。葛晓音教授《“诗囚”的视野变异及其艺术渊源》从孟郊被视为“诗囚”这一角度出发,对孟郊诗歌“跼天蹐地”和“胚胎造化”的艺术特点做出了系统的解释。傅刚《论赋的起源和赋文体的成立》对“赋”的起源这一纠缠学界多年的难题进行了系统清理,揭示出从战国末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说唱文体(杂赋)至战国秦汉纵横策文对于“赋”体成立的重要作用。钱志熙《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再探讨》以《形影神》组诗为基础,对陶渊明自然观的形成过程及其丰富内涵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杜晓勤《大同句律形成过程及与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变化之关系》重点探讨了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与语法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对音步类型的变化与各种句式本身的艺术表现特点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系统讨论。这些论文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领域方面,都有开拓之力,足以代表当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前沿的研究水平,可以成为学术界了解北大中文系学术风格、了解学术界新研究动向的重要依据。
序言
【经史】
《新编新注十三经》刍议
论中国传统诠释学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经典与《儒藏》编纂的价值意义
经学文献与经学文献学刍议
《礼记》叙事的虚拟成分与文类辨析
读《左传》的择日历忌
皇侃《论语义疏》流传之检讨
《论语集注》中“仁”的理学表达
关于儒学的“原典批评”——以武内义雄的《论语》研究为中心
乾嘉考据学新论
西辛大墓银器铭文及其年代
古文字界画与印文界格
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
从《史记评林》到《史记读本》——作为教材的《史记》与日本汉学教育
【诗词】
诗“味”与“味”诗
“歌”“谣”“诵”小考
新出《诗论》以及中国早期诗学的体系化根源
从贵族仪轨到布衣文本:晚周《诗》学功能演变考论
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再探讨
大同句律形成过程及与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变化之关系
山水诗的一大飞跃——王维与谢灵运山水诗之比较
诗囚的视野变异
汉唐诗歌中两种比喻模式的交替演进
五代词人李珣生平及其词初探
高心夔自画像及其与湖湘诗派之关系
清初庙堂文人诗学意识形态之建构
【赋】
汉赋概说
论赋的起源和赋文体的成立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对苏轼原作意蕴的视觉诠释
【散文】
荀学和《文心雕龙》
《山海经》西王母的正神属性考
试论《庄子》“三言”的政治性
汉代文人的复合性
揽镜自鉴及彼此打量——论画像与南宋道学家的自我认知及道统传承的确立
龚自珍的历史哲学——《壬癸之际胎观》臆探
清季文学教育的制度化
【戏曲小说】
从元杂剧的不同版本看杂剧演出的变化
论汤显祖的历史观及其史学成就
万历为文学盛世说
小说知识学: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维度
明代公案小说的文本抽毁与版本流播
重论《西游补》的作者、写作时间及其寓意
论《镜花缘》的特点与价值
同光年间清宫演戏宫外观众考——以《翁同龢日记》为线索
新小说辨义
【文献研究】
诚斋诗集版本述略
欧阳修文集版本流传系统辨析
惠洪《筠溪集》源流考——兼论《石仓宋诗选》对作品的删改
《琐碎录》成书考
《类说》本《续博物志》的前世今生
关于“大学头”及其他——《七子诗选》流传日本考辨
《千顷堂书目》与明代目录学
略议《四库全书总目》与中国古典学的成立
论校勘学上的零度与偏离法则——《王子年拾遗记》异文释例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