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由教育部批准创建于1980年9月,是中国高校系统个宗教学的专业研究机构。自建所以来,本所立足学术前沿,因应国家战略急需,与靠前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学术联系,成为国家宗教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和国家宗教政策咨询的智囊库。截至2015年,全所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3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近230部(含合著),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有6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部、省级很好科研成果奖100余次。本书是宗教所成立四十周年同仁论文汇编。
道教研究
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意义 卿希泰
道教奉神的演变与神系的形成 石衍丰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丁贻庄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的几点补正 曾召南
《道藏辑要》的编纂与增补 赵宗诚
道教历史发展经验及其现代启示 陈耀庭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 詹石窗
论孙吴、东晋江南家族道教 李刚
北京东岳庙七十六司之源流 朱越利
何真公、周真公与南宋净明道团的演变 郭武
道教是社会发展自然的产物 袁志鸿
龙虎山法派考 张崇富
重考平冈治——以文本批评和田野考察为中心 胡锐
《酆都山真形图》新探 吕鹏志
元代武当山全真、清微传系考略——兼论“三山滴血派”字谱 周冶
道、法的分工——四川法言坛的法脉及特点 [德]欧福克(Volker Olles)
试论陆修静对道教目录学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杨光文
道教“农道合修”思想考论 盖建民
宋元明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理路 唐大潮
《道德经》“玄同”思想新探詹石窗 胡瀚霆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论道家道德哲学的根基及其特征 陈霞
《道德经》的养生智慧 张钦
试析道教神仙形象中的武将色彩 于国庆
道教护童仪式初探 朱展炎
魏晋南北朝道教传授仪中的盟誓 孙瑞雪
十一星曜在宋元道教内的多重演化 孙伟杰
关于《太上玉笈救劫金灯感应篇新注》的几点探讨 李冀
文昌信仰与传统孝道关系研究 张丽霞
民国四川省道教会创立始末初探 金恺文
分类与感通:道教“物”之观念研究——以《太平经》《抱朴子内篇》为中心 王昊
佛教研究
阿赖耶识的真妄及其在修行中的应用 陈兵
杭州灵隐寺冷泉之宗教意蕴生成 段玉明
格义之学的兴衰及其佛学背景的演变 哈磊
水陆仪起源的理论思考 李翎
隋唐时期的涉医僧人与他们的中医学实践 王大伟
大手印得见及行持之心理分析——以《大乘要道密集》所载大手印文献为例 尹立
善念·善生·善行天下——遂宁观音文化史研究 吴华
基督教研究
近代中国人《圣经》观念考述 陈建明
天主教新自然理学 林庆华
费奥伦查的女性主义《圣经》诠释 田海华
帝国中的“孤岛”:从清代四川看天主教在汉地的农耕社区 张丽萍 郭勇
混现代的表层与深层含义——兼评王建疆先生的“别现代理论” 查常平
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四川石棉县尔苏人宗教习俗调查 钱安靖
瑶族社会中道教文化的传播与衍变——以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度戒为例 张泽洪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茅山教文化内涵探析 廖玲
族群变迁与信仰内涵——“南诏铁柱”信仰及族群关系研究 何正金
宗教美学研究
审美:从美学判断到宗教判断——论道家道教美学思想之嬗变 潘显一
试论道家道教的虚静之美 史冰川
“逍遥”与“无待”:从道家到道教的审美时空 李裴
宗教学理论研究
再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陈麟书
论宗教系统 陈耀庭
释“酉彡” 丁培仁
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蕴含的法治精神及践行路径 闵丽
马克思论印度教社会与“东方学家”的印度观批判 邱永辉
盖建民,男,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祖籍山东莱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哲学)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副院长、《宗教学研究》副主编。周冶,重庆南川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各一项;出版专著《道法自然:道教与生态》,校注《道教征略》,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