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法律社会学基本理论、发展演变及其新趋势,提出法律社会学新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方法。在具体内容上,阐述法律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法律转型与文化变迁、法律治理与政策治理关系的基本理论及实践中的新问题,着力探索法律创新与道德进步、贫困治理、社会整合、权益维护的关系机理及实践建议,很后提出和研究我国法律有效运行的社会机制的系统构造思路。作为回应我国社会发展中现实问题的法律社会学,作者综合运用比较分析、跨学科交叉研究、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本书进行了理论视野和知识结构创新,进而形成了我国法律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应用多方面的创新成果。
本书总体思路独特,将全面依法治国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精神充分融入写作内容中,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确定核心观点,服务于我国法治与社会发展对法律社会学的新需求。本书在充分吸收多学科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自成逻辑体系,适合不同专业学科读者阅读参考。同时每章配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与重点推荐文献,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各章节内容。
章 法律社会学基本理论
节 新时代背景与法律社会学创新
第二节 法律社会学概念界定的评述与再识
一、法律社会学概念界定的选介与分析
二、法律社会学概念界定的创新尝试
第三节 法律社会学的发展演变与趋势分析
一、国外法律社会学演变分析
二、国内法律社会学演变分析
三、我国法律社会学发展的趋势
第四节 法律社会学创新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法律与民间习惯法的良性互动
节 法律与民间习惯法的概念及基本关系
一、法律的概念分析
二、法律的两种理论模式
三、民间习惯法的概念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
第二节 民间习惯法的现实价值及其局限性
一、民间习惯法的现实实践价值
二、民间习惯法的局限性
第三节 国家法与民间习惯法良性互动实现途径
一、立法中与民间习惯法良性互动
二、法律运用与民间习惯法良性互动
第三章 法律治理与政策治理
节 政策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一、政策的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含义
三、社会政策、公共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共性与差异
四、政策、制度及法律关系
第二节 法律与政策的一般关系理论
一、法律与政策的一致性
二、法律与政策的差别性
三、法律与政策的关联性
第三节 法律治理与政策治理的互动融合及其实践路径
一、政策与法律的互动性
二、法律治理与政策治理互动融合的实践路径
第四章 法律转型与文化变迁
节 文化的含义与我国文化现状
一、文化的含义
二、文化方面财政资金投入现状
三、文化与社会治理的融合现状
四、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 文化与法的一般关系理论
一、文化对法的影响
二、法对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法律转型与文化变迁良性互动的实践路径
一、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法的贡献与冲突
二、践行法律转型与文化变迁良性互动的实践策略
第五章 法律创新与道德进步
节 道德的含义及相关基本问题
一、道德的含义
二、有关道德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二节 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一般理论
一、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认识分歧
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第三节 法与道德的冲突及解决方式
一、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情形及其根源
二、法与道德冲突解决的基本措施
第四节 以法律创新促进道德进步的实践路径
一、在立法层面以法律创新提升道德作用
二、法律实践层面适当考虑道德因素
三、不断探索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展的新实践路径
第六章 法律创新与贫困治理
节 贫困概念及其治理实践的考察分析
一、贫困内涵的演变
二、贫困治理内涵的分析界定
三、贫困治理实践的演变
第二节 我国贫困治理对法治的需求分析
一、探索贫困治理对法治需求的必要性
二、法治在贫困治理中的特殊价值
第三节 我国贫困治理法治化发展的分析审视
一、我国贫困治理法治化发展成效
二、我国贫困治理法治化发展存在的缺失分析
第四节 我国贫困治理法治化路径的现实选择
一、以贫困法治理念创新为先导
二、确立合理的贫困治理法治化目标
三、实现贫困治理法治三重建构的有机统一
第七章 法律创新与社会整合
节 社会整合的内涵及我国面临的社会整合问题
一、社会整合的内涵与意义
二、我国当今面临的社会整合问题及应对需求
第二节 社会整合的影响因素及法律的特殊作用
一、社会整合影响因素
二、法律促进社会整合的优势
第三节 以法律创新促进我国社会整合的路径选择
一、通过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立法促进社会整合
二、通过信访制度完善促进社会整合
三、通过完善立法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整合
四、通过家庭与自治组织立法发展完善促进社会整合
第八章 法律创新与弱势群体权益维护
节 我国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其产生根源
二、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含义及意义
第二节 我国弱势群体权益维护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整体设计缺陷
二、保护弱势群体的专项立法制度存在缺陷
三、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障意识不足
第三节 以法律创新促进我国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完善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
二、构造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制度
三、完善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具体执法程序
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法律意识
第九章 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系统构造
节 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含义与意义
一、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含义
二、建构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意义
第二节 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构成要素及现实问题
一、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构成要素
二、我国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现实问题
第三节 我国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现实构造
一、培育社会主体法治化参与意识
二、提升政府法律实践责任能力
三、强化对社会主体法治参与的整合协作
参考文献
后记
1980—1984年,郑州大学本科阶段学习;1989—1992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阶段学习;2007—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阶段学习;2000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任教。近年来曾在《社会保障研究》(北京)、《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法商研究》、《中国社会保障》、《社会科学》(上海)、《社会主义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宁夏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转摘,多篇获奖。参与或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