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有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
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特色和主流发展趋势。
本书内容丰富、前瞻性强,可供环境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地学、生物、材料、食品、公共卫生、化学品安全等交叉学科领域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和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序言
第1章 原位样品前处理技术在环境分析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1 引言
1.2 原位样品前处理技术
1.2.1 SPME技术与被动采样技术
1.2.2 原位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定量方法
1.3 原位样品前处理技术在环境分析与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3.1 原位样品前处理技术在环境介质中的应用
1.3.2 SPME在动植物活体组织中的应用
1.3.3 SPME在人体样品和细胞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1.4 SPME技术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
1.4.1 SPME-GC×GC
1.4.2 SPME-AMS技术
1.4.3 SPME-SERS分析
1.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高分辨质谱非靶向分析的污染物发现
2.1 引言
2.2 样品前处理
2.3 仪器分析
2.3.1 组分分离
2.3.2 组分分析
2.4 数据处理
2.4.1 数据的提取
2.4.2 化合物的鉴定
2.5 应用实例
2.5.1 新型污染物的识别与发现
2.5.2 优控或关键污染物筛选
2.5.3 基于特征官能团的污染物识别
2.5.4 基于效应导向分析技术的有害污染物识别
2.6 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环境稳定同位素技术进展
3.1 引言
3.2 稳定同位素溯源的基本原理
3.2.1 稳定同位素分馏
3.2.2 稳定同位素标记
3.3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昀新进展
3.3.1 非传统(金属)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近期新进展
3.3.2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近期新进展
3.3.3 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在方法学上的新进展
3.4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环境领域的昀新进展
3.4.1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环境金属源解析中的近期新进展
3.4.2 单体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有机污染物溯源和转化方面的近期新进展
3.4.3 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环境污染物降解及微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3.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疫情期间的消毒与消毒副产物问题
4.1 引言
4.2 微生物风险
4.2.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4.2.2 细菌
4.2.3 真菌
4.2.4 原生动物
4.3 消毒副产物
4.3.1 识别与检测
4.3.2 毒性和风险
4.3.3 生成机制
4.3.4 DBPs生成控制
4.4 应对疫情的环境消毒技术和实践
4.4.1 公共场所中SARS-CoV-2的消毒控制
4.4.2 食品冷链
4.4.3 给排水消毒
4.4.4 过度消毒的潜在生态影响
4.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环境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5.1 引言
5.2 核磁/质谱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5.2.1 环境代谢组学概述
5.2.2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
5.2.3 基于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研究
5.2.4 基于核磁共振联合质谱的代谢组学研究
5.3 质谱成像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5.3.1 质谱成像技术的概述
5.3.2 质谱成像分析流程
5.3.3 常见质谱成像技术
5.3.4 质谱成像技术在污染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5.3.5 质谱成像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5.4 多组学整合在环境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
5.4.1 多组学整合分析概述
5.4.2 多组学整合分析工具
5.4.3 多组学技术在有机污染物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5.4.4 多组学技术在重金属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5.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同步辐射技术推进环境化学研究
6.1 引言
6.2 同步辐射的发展及中国的贡献
6.2.1 同步辐射的应用进展
6.2.2 同步辐射技术
6.2.3 同步辐射光源聚焦的环境元素
6.2.4 同步辐射装置
6.2.5 中国同步辐射在环境领域的贡献
6.3 同步辐射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6.3.1 环境污染监测
6.3.2 生态毒理
6.3.3 污染迁移转化
6.3.4 动态原位反应过程
6.3.5 单原子催化表征
第26章 生物质废物的“碳中和”潜力及其资源化利用原理与技术
26.1 引言
26.2 生物质废物的来源、分布及特征
26.3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26.3.1 生物质气化制备生物氢能
26.3.2 生物质液化制备液体燃料
26.3.3 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应用
26.4 生物质利用过程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26.4.1 生物质焦油重整
26.4.2 CO2捕集与利用
26.4.3 生物炭重金属固定/稳定化
26.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27章 机器学习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7.1 引言
27.2 机器学习在污染物高通量筛选中的应用
27.2.1 数据库建设
27.2.2 机器学习常用方法
27.2.3 预测模型构建
27.2.4 毒性作用机制解析
27.2.5 警示子结构识别
27.3 机器学习在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27.3.1 环境化合物生物富集因子预测
27.3.2 全国农村地下水有机微污染物和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27.3.3 长江口水体有机微污染物筛查及生态风险甄别
27.3.4 细颗粒污染物的溯源与污染预测
27.4 机器学习在纳米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7.4.1 新型纳米描述符及端到端深度学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