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关注点并非关于孔庙的研究,也非关于古代学校的演变,而是聚焦于“庙”与“学”关系的研究,尝试对于“庙学并置”这一校园规划理念即空间组合关系的形成过程、设计特点、发展动因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和说明。本书分为两部分:第1章主要是史学层面的研究,以史料(地方志书、记文、碑记等)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梳理“庙”“学”各自形成发展以及逐渐融合的脉络,形成“庙学并置”格局的主要发展过程。第2章则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通过对近650个中国现存孔庙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展示“庙学”设计的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特点等设计特征,以及影响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
第1章 中国古代官学建筑庙学并置历史考
1.1 西周至两汉——国学中“庙学”关系初立及地方官学的萌芽
1.2 三国——动乱下孔子主祀地位初立
1.3 西晋——国子学首现及太学分立
1.4 东晋——国家孔庙初立
1.5 南北朝——地方学校孔庙的出现
1.6 隋朝——国子寺的延续与国子监初现
1.7 唐朝——地方孔庙由“星火”至“燎原”
1.8 两宋——孔庙的继续发展
1.8.1 北宋国学及地方“庙学”探析
1.8.2 肓宋国学及地方“庙学”探析
1.9 辽、西夏、金——庙学并置格局的混乱及止步
1.9.1 辽
1.9.2 西夏
1.9.3 金
1.10 元朝——庙学并置格局终确立
1.11 明朝——启圣祠对庙学并置格局的影响
1.12 清朝——庙学并置格局鼎盛及没落
第2章 庙学并置格局下的官学校园规划与建筑
2.1 庙学选址
2.1.1 风水形势,与自然山水对话
2.1.2 因旧更新,节材省力
2.1.3 多在城内,东为上位,南向为尊
2.1.4 规避科第不佳、闹市扰学、水患圮学、用地湫隘等问题
2.2 官学校园与城市建筑的对话
2.2.1 文昌阁
2.2.2 魁星阁
2.2.3 节孝祠
2.3 庙学并置类型
2.3.1 前庙后学
2.3.2 左庙右学及右庙左学
2.3.3 后庙前学
2.3.4 庙学分离
2.3.5 一庙双学
2.4 孔庙——官学校园中的祭祀空间
2.4.1 崇圣祠及东西庑
2.4.2 大成殿及东西庑
2.4.3 大成门/戟门
2.4.4 名宦、乡贤二祠
2.4.5 忠义孝悌、节孝二祠
2.4.6 泮池与采芹亭
2.4.7 棂星门
2.5 学宫——官学校园中的教学空间
2.5.1 明伦堂
2.5.2 斋舍
2.5.3 尊经阁
2.5.4 射圃
2.5.5 敬一亭
2.5.6 学署
2.5.7 其他碑
2.5.8 学田、学仓、号舍(斋舍)
2.6 营造校园氛围中的其他构筑物
2.7 官学校园内的三种活动流线
2.7.1 “庙”内活动一——释奠礼仪
2.7.2 “庙”内活动二——释菜礼仪
2.7.3 “学”内活动——乡饮仪式
附录
参考文献
冯刚,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大学校园规划领域的研究与设计实践。主持校园规划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著有《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中国近代大学校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本书为该领域系列专著的第二本。在《建筑师》《建筑学报》、《新建筑》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与篇,出版其它领域专著及教材三本。以主要设计人完成校园规划及文教建筑设计作品二十余项。本人所从事的校园规划领域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