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艺术的超越性、流动性与无限活力,以“旅行”为线索串联起散落在艺术和艺术研究中的众多活跃思想,是北京电影学院第五届艺术学论坛的主要学术成果。
第一部分艺术学理论路径新探
交叉学科视野中的艺术学理论003
动态视野:艺术之旅的多维考察024
艺术外的理论与艺术中的理论043
第二部分媒介与图像
媒介演进与艺术传播063
一个角色的诞生
——“老夫子”的跨媒介创作史084
情念程式的寄寓化
——《记忆女神图集》41a号图板与瓦尔堡的寄寓方法104
迎向巨幅照片的时代
——从摄影的历史脉络解析当代摄影中照片巨幅化现象130
从“后制品”到“废形式”
——尼古拉斯·布里奥的形式批判理论150
第三部分技术之思
技术飞升: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建构171
“影—游”融合背后的视知觉对话
——笛卡尔“松果体”与《巨洞探险》187
数字机器的谵妄:后数字时代的故障之思213
视点转移与具身参与:感官民族志纪录片的“视-触”官能体现228
VR影像:物质媒介、生成—身体与观念248
真实、不确定与相干性:始于现代主义艺术的量子思考272
第四部分图文之辩
跃动的字幕
——从图文表意到媒介交互297
字集热: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字在场
——以徐冰、邱志杰、谷文达的文字类作品为中心317
艺格敷词与艺术史写作
——读阿尔珀斯《瓦萨里〈名人传〉中的艺格敷词与审美理念》338
“透过语言看艺术”:贡布里希的艺术本体论及其理论启示356
图文易趣:百年流变的澳门电影宣传397
第五部分电影理论
姿势的星丛:从东方姿势展演到阿甘本的姿势—影像427
不可见的“精神分析”:朗西埃电影理论的症候454
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跨学科性
——以电影声音艺术的人类学研究为例473
“人学”作为方法:重写20世纪80年代西方电影理论接受史的
一个维度493
作为艺术学理论的“吸引力”
——对“吸引力电影”的再思考518
"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曾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2013—2018),《电影艺术》杂志社社长、主编(2006—2013)。创办中国最早扶持推介青年电影人与电影作品的影展——华语青年影像论坛。2014年,创办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Forward Future)国际展映单元。出版《坐看云起等风来:当代中国电影评述2003—2014》《陆上行舟:新世纪中国电影导演访谈录》《艺术电影手册》等著作。
赵斌,电影学博士,副研究员,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就职于北京电影学院,从事电影理论与艺术理论研究和教学。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有《电影语言修辞研究》、《电影学》、《想象的能指》(译著)等著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各类省部级项目近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