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与东南亚传统社会的地图学史》为《地图学史》丛书第二卷第二分册、本册中译本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以岩画、宇宙图、墓葬图为主的亚洲史前地图作一简要概括;其次是东亚地图学的总体介绍,对东亚地图学的范围、术语、内容、学术史、方法与手段以及地图图像与文本的关系等进行了高度概括。第二部分为中国地图学史、从政治文化、度量、艺术、西方化几个方面,对前人侧重量化一端的中国地图史研究模式作了反思和批评、提出了从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入手多视角探索中国古代地图的新范式。这一部分还对前人少有涉及的中国古代宇宙图式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为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的地图学史,以时间为线索,讨论了不同尺度的地图在各国产生和发展的概况,同时分析了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第四部分是东南亚地图学史,分为宇宙图、地理地图、海图三部分,从收藏和整理入手,对东南亚现存主要地图的类型与地图学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本书提供了国内难得一见的数百幅古旧地图高清图片,40余张各国古旧地图收藏列表,长达百余页的多语种参考文献和术语词条。出色的研究与翔实的资料使本书成为迄今为止研究本区域传统社会地图学史的经典之作。
彩版目录 (1)
图表目录 (3)
前 言 戴维·伍德沃德 (1)
第一章 亚洲的史前地图 凯瑟琳·德拉诺·史密斯 (1)
序 (1)
史前艺术中的制图冲动 (1)
图画式地图 (5)
平面地图 (6)
天文图 (10)
宇宙论地图 (14)
释读的困难 (18)
结 论 (24)
第二章 东亚地图学史导论 内森·席文 伽里·莱德亚德 (28)
范 围 (28)
东亚的多样性 (29)
术 语 (30)
内 容 (33)
地图学的研究史 (33)
地图学的手段与目的 (34)
文本与地图 (35)
余 论 (38)
中国地图学史
第三章 重新解读中国传统地理地图 余定国 (41)
中国的地图绘制: 一种数学传统? (42)
地图学史的运用与滥用: 量化方法的缺陷 (62)
重新审视中国地图传统 (75)
第四章 政治文化中的中国地图 余定国 (80)
地图、 礼仪与战争 (81)
政治文化与文书学 (83)
汉代政治文化中的地图 (84)
秦汉实践的传承 (91)
政治文化中的星占图与天文图 (100)
地理文献中地图的大量增加 (102)
方志地图 (104)
地图、 学术与文化延续 (106)
第五章 丈量世界: 介于观察与文本之间的中国地图 余定国 (110)
政府对于测量的兴趣 (111)
水利工程与地图学 (114)
考据之学与地图学 (120)
地图、 测量和文本 (124)
裴秀制图中的数字和文本 (126)
后代地图学中的文字与度量 (130)
世界的形状: 观测与文本 (136)
地图上的计里画方 (144)
结 语 (147)
第六章 艺术中的中国地图: 主观、 客观与展示方式 余定国 (149)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150)
文学、 地图与物质世界的展示 (153)
文学展示的双重功能 (157)
绘画及其展示性 (158)
艺术中的经济: 共通的生产工艺技术 (161)
地图学与视觉艺术在概念与风格上的联系 (163)
作为绘画的地图与作为地图的绘画 (170)
重新定义地图 (183)
比较事实与价值 (190)
第七章 中国传统地图学与其西方化的假想 余定国 (198)
欧洲地图学的引入 (198)
欧洲地图学与清代的地图绘制 (206)
欧洲影响在晚清的表现 (222)
第八章 中国宇宙思维: 高深的思想传统 约翰·B. 亨德森 (236)
几何形九宫格宇宙图式的基础 (237)
不同空间形态的图式布局 (239)
风水术及其与宇宙图式的关系 (252)
后代对传统宇宙图式的修正与批判 (259)
清代思想中的逆宇宙论与反宇宙论 (263)
结 论 (266)
第九章 结语: 未来中国地图史研究的基础 余定国 (267)
朝鲜半岛、 日本、 越南地图学史
第十章 朝鲜半岛地图学史 伽里·莱德亚德 (275)
导 论 (275)
朝鲜半岛地图史研究现状 (277)
15 世纪以前的朝鲜半岛地图 (278)
世界地图和东亚地图 (284)
朝鲜半岛地图学基础 (321)
朝鲜半岛的形状 (339)
郡县地图、 区域地图和关防图 (390)
朝鲜半岛地图学的历史与社会地位 (404)
第十一章 日本地图学史 海野一隆 (407)
导论: 日本主要的地图绘制传统 (407)
江户时代以前古代和中世纪的日本地图 (415)
吸收欧洲地图学的早期阶段 (443)
国家与地图学 (467)
印制地图贸易的发展 (478)
日本地图学与 “兰学” (509)
日本的地图绘制及其北方边地与海岸线 (521)
结 语 (533)
第十二章 越南地图学史 约翰 K. 惠特莫尔 (550)
宇宙图 (552)
大越时期的地图 (554)
大越路程图 (564)
大南地图 (573)
结 语 (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