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了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勾勒了从歌德到马克思时代的文学史、教育史、政治史、思想史的互动关系。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三篇,以文明结构的三分法为主要关注内容,即制度、器物和文化。上篇考察“作为制度的教育”,即选择以教育为切入点来考察制度的规训意义。中篇关注“作为器物的文学、政治”。将通常被视为上层建筑的文学、政治作为个案研究的主题,分别考察歌德、马克思的文学、政治实践过程。下篇探讨“作为文化的世界、思维”,选择了两个不同层面的角度切入,一是作为理念的具体概念的“世界”;二是思维模式,尤其突出探讨二元论的重要功用。
第一章绪论
一、作为整体视域的德国学及其核心领域:从歌德学到马克思学
二、德国精神史格局中的“歌德-马克思”结构:以文学世界为视角
三、作为制度的教育规定性:德国大学的意义
四、理论框架与学术思路
第二章18世纪的德国教育:歌德的大学时代与教养形成
一、18世纪的德国大学场域及其规则:哥廷根还是莱比锡?
二、歌德的成长年代——《诗与真》中反映的家世与生性
三、斯特拉斯堡的博士学位与导师力量——赫尔德对歌德的引导与压迫
第三章19世纪中期的德国教育:马克思的教育背景与德国精神的变形
一、教育制度:波恩、柏林与耶拿
二、家世背景:闪系文化与改宗基督教
三、侨易语境:欧洲内部的德、法、英侨易过程
四、思想形成:德国精神之变形
第四章文学世界的营拟、尝试与认知:以歌德、马克思为中心的讨论
一、场域视野中的歌德文学世界营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