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从古典时代算起,西方神话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神话”的解释与定位,其间出现多次起伏与逆转。在本书中,布鲁斯·林肯不再尝试对“神话”做出明确界定,而是考察这一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以不同方式被使用,进而探究这一过程中其地位、用法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古希腊早期文献入手,对“秘索斯”与“逻各斯”的原初内涵进行探究。作者认为,在前柏拉图时代,“逻各斯”并非表示理性的论述,而是指诸如蛊惑、欺骗、诡辩等可疑的言语行为;“秘索斯”则是一种拥有很高权威的话语类型,具有让人相信或服从的力量。第二部分首先考察文艺复兴至二战时期神话学的发展,然后以威廉·琼斯、尼采、杜梅齐尔为对象,探讨这一时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尤其是雅利安主义)思潮如何引发神话学的复兴。第三部分首先考察二战结束至20世纪末神话学的新动向,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个案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案,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与结论:无论神话还是神话学,均是一种叙事形式的意识形态。
前言/001
第一部分希腊语境中的秘索斯/001
第一章秘索斯与逻各斯的史前史/003
第二章从荷马到柏拉图/028
第二部分现代神话史/061
第三章文艺复兴至二战时期的神话史/063
第四章威廉·琼斯的起源神话/118
第五章尼采的“金发野兽”/149
第六章杜梅齐尔的德国战神/178
第三部分神话学新方向/213
第七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215
第八章普鲁塔克的西比尔/244
第九章《高特雷克萨迦》中的礼物交换/262
第十章牛的再度哀鸣——纪念伊万·库利亚努/278
第十一章班智达与威廉·琼斯/290
结语 作为神话的学术/309
索引/322
译后记/331
布鲁斯·林肯(Bruce?Lincoln),1948年生,美国有名宗教史学家。1970年毕业于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获宗教学学士学位;1976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宗教史博士学位(导师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先后执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荣休前为芝加哥大学卡罗琳·E·哈斯克尔杰出贡献教授(Caroline?E.?Haskell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芝加哥大学中东研究中心(Center for Middle Eastern Studies)、文化史委员会(Committee on the History of Culture)及中世纪研究委员会(Committee on Medieval Studies)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史、印欧宗教、神话学。代表性著作:Apples & Oranges: Experiments in, on, and with Compari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8); Between History and Myth: Stories of Harald Fairhair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Stat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Gods and Demons, Priests and Scholars: Critical Explor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Theorizing Myth: Narrative, Ideology, and Scholarship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Death, War, and Sacrifice: Studies in Ideology and Practi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Discour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Comparative Studies of Myth, Ritual, and Classif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riests, Warriors and Cattle: 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Relig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苏永前1978年生,甘肃庄浪人。2013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闽南师范大学任教,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人类学、神话学。出版专著《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实践研究》、译著《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第一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