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收藏
评价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商品编号:7828424
ISBN:978703076440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邵景安,邓华,马磊等著
出版日期:2024-03-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F129.9
页数:205
册数:1
大约重量:400(g)
购买数量:
-
+
库存:10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103.4 (6.5折)
原价:¥159.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本书基于地域分异规律,聚焦生态-经济强信号对国土资源提出的新要求,结合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等领域的需求,从粮油主产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色农业区高附加值产业化发展、建设用地挖潜区价值转换与流动、保育区与屏障区景观修复与再造四个方面系统地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的集成和创新研究。本书可供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生态治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及决策者参阅。
第1章 研究背景 1
1.1 研究的必要性及推广应用前景 1
1.1.1 研究的必要性 1
1.1.2 研究的推广应用前景 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5
第2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8
2.1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8
2.1.1 研究目标 8
2.1.2 主要研究内容 8
2.2 研究方案 10
第3章 浅丘带坝、河谷平坝区条田整治技术 11
3.1 材料与方法 12
3.1.1 研究区概况 12
3.1.2 数据收集 13
3.1.3 数据分析 14
3.2 条田整治适宜性评价 17
3.3 条田空间布局与设计 19
3.3.1 条田空间布局规划定位与思路 19
3.3.2 条田空间布局与设计基本原则 19
3.3.3 条田空间布局分析 19
3.3.4 条田田间系统优化设计 25
3.3.5 条田整治前后成效对比 28
3.4 条田整治技术凝练 30
3.5 小结 31
第4章 浅丘宽谷与丘陵交错区条田-缓坡整治技术 32
4.1 材料与方法 32
4.1.1 研究区概况 32
4.1.2 数据获取 33
4.1.3 数据处理 33
4.1.4 数据分析 34
4.2 条田-缓坡整治适宜性评价 37
4.2.1 条田整治适宜性评价 37
4.2.2 缓坡整治适宜性评价 38
4.3 条田-缓坡整治布局与设计 38
4.3.1 产业定位及性因子初步识别 38
4.3.2 条田整治空间布局优化 40
4.3.3 缓坡整治空间布局优化 43
4.4 条田-缓坡整治技术凝练 45
4.5 小结 46
第5章 岩溶槽谷耕地连片区灌排系统整治技术 47
5.1 材料与方法 47
5.1.1 研究区概况 47
5.1.2 数据收集 48
5.1.3 数据处理 49
5.1.4 研究方法 49
5.2 灌排系统布局适宜性评价 50
5.2.1 灌排系统现状分析 50
5.2.2 布局适宜性评价 51
5.3 灌排系统布局与设计 53
5.3.1 灌排沟渠布局优化 53
5.3.2 新建灌排系统 54
5.3.3 灌排修整加固 55
5.3.4 灌排废弃复垦 56
5.4 灌排系统整治技术凝练 56
5.5 小结 57
第6章 中低山缓坡丘陵过渡区道路体系整治技术 58
6.1 材料与方法 59
6.1.1 区域概况 59
6.1.2 数据收集 59
6.1.3 数据分析 61
6.2 道路体系规划定位与思路 63
6.2.1 规划定位 64
6.2.2 规划思路 65
6.3 道路体系优化布局与设计 65
6.3.1 通达性指标标准化 65
6.3.2 通达性指标权重排序 66
6.3.3 综合通达性优劣排序 66
6.3.4 道路体系空间优化 67
6.3.5 道路系统优化设计 70
6.3.6 道路体系优化后成效比对 71
6.4 道路体系整治技术凝练 73
6.5 小结 74
第7章 适于农业产业化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技术 76
7.1 材料与方法 77
7.1.1 研究区概况 77
7.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78
7.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9
7.1.4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81
7.1.5 线状基础设施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 81
7.1.6 成本距离分析法 81
7.2 公共设施建设适宜性评价 81
7.2.1 道路建设适宜性评价 81
7.2.2 灌排设施建设适宜性评价 83
7.3 公共设施规划 84
7.3.1 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目标与原则 84
7.3.2 道路设施规划 85
7.3.3 灌排设施规划 86
7.3.4 居民点布局优化 86
7.3.5 农产品初加工场地布局优化 87
7.4 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技术凝练 87
7.5 小结 88
第8章 便于功能提升和链条延伸的资源嫁接技术 89
8.1 高附加值农业产业链延伸路径 89
8.1.1 农业产业及农业产业化 89
8.1.2 高附加值农产品及高附加值农业产业 90
8.1.3 产业功能提升和链条延伸 90
8.2 产业功能提升和链条延伸与公共资源协同评价 91
8.2.1 产业功能提升和链条延伸与公共资源的关系 91
8.2.2 设施农用地来源 92
8.2.3 设施农用地使用方式 93
8.2.4 设施农用地满足状况 94
8.2.5 设施农用地与产业发展间协同效应 95
8.3 产业功能提升和链条延伸与公共资源嫁接 96
8.3.1 研究区概况 96
8.3.2 研究区农业产业现状 97
8.3.3 产业功能提升、链条延伸与设施农用地嫁接途径 98
8.4 公共资源嫁接技术凝练 100
8.5 小结 100
第9章 建设用地挖潜区可整治出地类的评价技术 102
9.1 材料与方法 102
9.1.1 研究区概况 102
9.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03
9.1.3 研究方法 104
9.2 建设用地挖潜区可整治出地类快速分类 104
9.2.1 分类原则 104
9.2.2 分类依据 104
9.2.3 可整治出土地类别的快速分类 105
9.3 可整治出土地类别确定与功能评价技术 106
9.3.1 莲池村土地利用结构 106
9.3.2 莲池村宅基地用地情况 106
9.3.3 莲池村宅基地可挖掘潜力 107
9.3.4 莲池村宅基地可整治出土地类别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107
9.4 可整治出地类快速识别与功能评价技术凝练 110
9.5 小结 111
第10章 宅基地复垦工程比选和附属物利用技术 112
10.1 材料与方法 112
10.2 宅基地复垦片块工程布局比选 113
10.2.1 土地平整工程布局比较 113
10.2.2 灌溉排水工程布局比较 114
10.2.3 田间道路工程布局比较 115
10.2.4 不同复垦工程布局方案效益分析 115
10.2.5 宅基地复垦片块工程布局优选 116
10.3 宅基地上复杂附属物循环再利用与处置 116
10.3.1 宅基地上复杂附属物循环再利用与处置存在的问题 117
10.3.2 宅基地上复杂附属物循环再利用 120
10.3.3 宅基地上复杂附属物处置 121
10.4 工程布局比选和附属物优化利用技术凝练 122
10.5 小结 122
第11章 线性工程闲置用地复垦与邻近用途整合技术 123
11.1 材料与方法 124
11.1.1 研究区概况 124
11.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4
11.2 线性工程闲置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126
11.3 施工便道复垦布局与设计 128
11.3.1 工程技术措施 128
11.3.2 生物化学技术措施 130
11.4 复垦后与邻近用途整合利用技术 131
11.5 线性闲置用地复垦与邻近用途整合技术凝练 131
11.6 小结 131
第12章 耕作层剥离与异地覆盖再利用技术 133
12.1 材料与方法 134
12.1.1 研究区概况 134
12.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5
12.1.3 研究方法 136
12.2 土壤剥离与储存区设计 136
12.2.1 土壤剥离工程设计 136
12.2.2 剥离土壤存储区设计 140
12.3 覆土区、运输与管护设计 141
12.3.1 覆土区设计 141
12.3.2 运输设计 145
12.3.3 管护设计 145
12.4 耕作层剥离与异地覆盖再利用技术凝练 146
12.5 小结 147
第13章 坡地水土保持和污染物拦截与消纳技术 148
13.1 材料与方法 149
13.1.1 区域概况 149
13.1.2 数据来源 149
13.1.3 研究方法 150
13.2 污染物拦截与消纳工程空间优化与设计 151
13.2.1 垃圾池空间优化与设计 151
13.2.2 沟渠池凼空间优化与设计 153
13.2.3 植被缓冲带空间优化与设计 156
13.3 污染物拦截与消纳工程优化前后对比 158
13.4 污染物拦截与消纳技术凝练 159
13.5 小结 160
第14章 矿山生态环境快速修复与景观再造技术 161
14.1 重庆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162
14.1.1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特征 162
14.1.2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因素 163
14.2 重庆市矿山生态修复单元划分 164
14.3 重庆市矿山生态环境快速修复技术 164
14.4 矿山植被恢复与景观再造布局与设计 166
14.4.1 植被恢复技术 166
14.4.2 矿山景观再造技术 167
14.5 矿山生态环境快速修复与景观再造技术凝练 168
14.6 小结 169
第15章 地灾多发或隐患区生物与工程阻挡技术 171
15.1 重庆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171
15.1.1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171
15.1.2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172
15.2 重庆市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及成因机制分析 172
15.2.1 内在诱发因素 172
15.2.2 外在诱发因素 173
15.2.3 成因机制分析 173
15.3 基于危险性评价的地质灾害防治阻挡技术选择 175
15.4 重庆市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方法及特征 175
15.5 地质灾害就地防治工程阻挡及生物修复技术 176
15.5.1 就地防治工程阻挡技术 176
15.5.2 地质灾害防治生物修复技术 177
15.6 地灾多发或隐患区生物修复与工程阻挡技术凝练 178
15.7 小结 178
第16章 高山移民区景观自然恢复与人工选育再造技术 179
16.1 重庆高山移民背景及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79
16.1.1 基于生态环境现状的移民背景分析 179
16.1.2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移民现状分析 180
16.2 重庆高山移民弃耕地形成原因及特征 180
16.2.1 高山移民弃耕地来源 180
16.2.2 高山移民弃耕地形成原因 180
16.2.3 高山移民弃耕地特征 180
16.2.4 高山移民可耕地与非耕地用途转换 181
16.3 弃耕地景观自然恢复技术 181
16.3.1 弃耕地景观自然恢复过程 181
16.3.2 土壤种子库对自然植被恢复影响 182
16.4 弃耕地景观人工选育再造技术 182
16.4.1 改善立地条件的方法 182
16.4.2 适宜植物种类选择的基本原则 183
16.4.3 植被景观营造技术 183
16.5 景观自然恢复与人工选育再造技术凝练 183
16.6 小结 184
参考文献 185
彩版 193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