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传统与文化综合创新》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如“儒家强调的是如何尽最大能力去改造世界,尤其是儒者自身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处理所谓‘群己关系’来实现社会理想。自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实践被视为第一位,而著述立说则是无奈之举,或者说是退而求其次的表达个人理想的方式”;“儒家研究心性学说的目的在于推进修齐治平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孔子的形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塑造。‘孔子素王’标志着儒家内部对孔子的最高级别的尊崇。尊崇的背后隐藏着儒家参与政治生活的诉求。面对王权的巨大震慑力,儒家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善于革除弊政,展示自己的治世才能”;“儒家已经告别了帝制时代‘王官学’的身份,褪去了备受推崇的光华,成为信息时代的‘百家言’。
导言
一 文化综合创新势在必行
二 心性之学是儒学传统现代转换的内在动力
三 从四个方面探讨儒学传统的基本内容
四 儒学传统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
第一章 从心性之学到“主动”的社会实践
第一节 儒家的“大丈夫”气概
第二节 “心统性情”的理论来源及其归宿
第三节 “孔颜之乐”与自然法的会通
第四节 “实理”与“先立乎其大”的彰显
第五节 千万不要忘记“主动”的颜习斋
第二章 “孔子素王”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孔子素王”的历史意蕴
第二节 旅人与黑帝之精的纠葛
第三节 “托始”笔法中的礼崩乐坏导言 一 文化综合创新势在必行 二 心性之学是儒学传统现代转换的内在动力 三 从四个方面探讨儒学传统的基本内容 四 儒学传统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 第一章 从心性之学到“主动”的社会实践 第一节 儒家的“大丈夫”气概 第二节 “心统性情”的理论来源及其归宿 第三节 “孔颜之乐”与自然法的会通 第四节 “实理”与“先立乎其大”的彰显 第五节 千万不要忘记“主动”的颜习斋 第二章 “孔子素王”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孔子素王”的历史意蕴 第二节 旅人与黑帝之精的纠葛 第三节 “托始”笔法中的礼崩乐坏 第三章 制度儒学与“正大本子” 第一节 儒术与制度儒学 第二节 制度儒学中的圣人正义论 第三节 制度儒学中的孝治思想 第四节 制度儒学的退场与“《春秋》礼”的演变 第四章 儒家意识形态理论的现代转换 第一节 作为儒家意识形态理论的“风” 第二节 儒学有助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第五章 儒学的宗教向度 第一节 近现代儒家判教理论的出现 第二节 儒家与基督教在乡村建设理论方面的角逐 第三节 平议儒学与儒教之间的争论 第六章 儒学如何走出现代困境 第一节 儒学应该慎重对待世俗化的挑战 第二节 儒学与世俗化的结合并不能推导出儒学普世化 第三节 儒学义理价值的出场路径 结语 一 从士大夫之学转向平民之学 二 文化综合创新的开放意义 三 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后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