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蔡尚思先生关于中国学术的通史之作。书中论述了国学的定义及其分类、中西文化的比较,书中并附有作者对学术革命的述评。作者针对民国时代的学术研究提出了诸多自己的见解,颇能启人心目。
介紹
序例
改编再序
本書編著者之啟事一
啟事二
首部緒論
第一编國學之定義及分類
第一章國學二字之解釋
第二章論古來分中國學術為經、史、子、集四庫的悖謬
第三章論世人認經皆史或理或文的錯誤
第四章與國中諸研究院所分國學種類的商榷
第五章應改定中國學術為新四部的我見
第二编至低限度之國學書籍及其研究之次序
第一章至低限度之國學書籍
第二章研究之次序
中部分述
第一编中國文字學大綱
第一章文字與工具
第二章小學之定義及其起源
第一節小學之定義
第二節文字的起源
第三章小學之分類——三字與六書
第四章六書——象形指事、會意、諧聲、轉注、睱借
第一節象形
第二節指事
第三節會意
第四節諧聲
第五節轉注
第六節睱借
第五章三字——象形、訓詁、音韻
第一節象形
第二節訓詁
第三節音韻
第二编中國文學大綱
第一章文學與實用
第二章文學之定義及其分類
第一節文學的定義
第二節文學的分類
第三章文學之起源及其流變
第一節文學之起源
第二節文學的流變
第四章多屬無韻無形無情
第一節記事——史學的文學
第二節論理——哲學的文學
第三節求是——小學的文學
第五章多屬有韻形式感想
第一節敘情——文學的文學
第六章文評——關於文的駢散雅俗深淺樸美等問題
第一節駢散問題
第二節樸美問題
第三節雅俗問題
第四節深淺問題
第五節文的代表
第七章詩評——關於詩的白話、古、近等問題
第八章文學新論——文是手段與文的標準
第一節文是手段
第二節文的標準
第三編中國史學大綱
第一章史學與廣大
第二章史學之起源及其變遷
第三章史學之定義及其分類
第四章紀傳體之創始及其大成
第五章編年體之創始及其大成
第六章紀事體之創始及其大成
第七章三體之比論
第八章史學評論
第一節古今史評家
第二節最後的結論
第四編中國哲學大綱
第一章思想與根本
第二章中國思想唯一代表之先秦諸子
第三章子學之定義
第四章諸子之產生
第五章子學之分類
第六章四家與四學
第一節道家老子多屬純正哲學
第二節儒家孔子多屬人生哲學
第三節墨家墨子多屬宗教哲學
第四節法家韓非多屬政治哲學
第七章諸子結論
第八章外來之佛學
第一節諸宗略紀
第二節中國佛學之特色及其偉人
第九章混成之理
第一節朱熹
第二節王陽明
第十章中國哲學思想之流變
第十一章哲學思想之新方針
後部結論
第一編四學大家之分比及其總比
第二編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
第三編字文史哲四學之比觀
念五自序
上半篇
下半篇
總說
附錄
國學系一個名稱之商榷
彊尸的出祟——異哉所謂學校讀經問題
重要訂正補遣與聲明
學術革命
中國學術大綱原書目錄
編後記
蔡尚思,福建德化县人,1905年出生。因父亲是私塾教师,蔡尚思七岁便开始读五经,后上县立小学、县立中学、省立十二中学。1925年,蔡尚思只身来到北京,先后向王国维、梁启超、陈垣、柳诒征、蔡元培等名家拜师求学,得到诸多指点。在北京期间,蔡尚思一边到北京大学自由听课,一边考入孔教大学研究科,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哲学组。1931—1934年,经蔡元培先生介绍,蔡尚思来到武昌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中文系任国学教师,讲授中国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墨子研究等课程。1934—1935年,蔡尚思入住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整整住读了一年,白天在书库读书,晚上向柳诒征馆长请教。1935—1941年,蔡尚思来到上海,在顾廷龙主持的沪江大学图书馆、合众图书馆常年借读。之后,又到复旦大学任教,历任历史系系主任、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等职。
蔡尚思先生平生治学,以古典文学为基础,以史哲结合为专业,以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为重点,成就卓著,著作等身。他的系列著作《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法》、《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国文化史要论》、《孔子思想体系》、《王船山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礼教思想史》、《周易思想要论》等,在学术界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