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编著的《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对信仰以及现代性的信仰困境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信仰产生发展的历程来看,信仰困境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对现代性的信仰困境研究,遵循并结合了当今言说和思考的基本语境,揭示信仰困境的深刻根源,旨在提出信仰塑造和引导的有益建议。事实上,不论当今中国问题还是世界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现代性问题”,只有从现代性框架下认识和研究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日益突出的诸多问题,才能在深层面上把握问题的实质。信仰困境即人们正在领悟和思考着的现代性境遇中的问题,是当今人们正在经历或遭遇的历史与现实状况的反应。并且,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最伟大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超越现代性困境的构想,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这也正是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
引言
一、信仰困境:一个值得关注的现代性话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三、研究视角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 信仰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信仰的确立理由
一、信仰是人的存在和本质规定性
二、信仰是把握世界和构筑人生的方式
三、追求信仰是幸福生活之必要
四、信仰是支配主体行动的精神力量
第二节 信仰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信仰的概念
二、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信仰的类型与结构分析
一、信仰的类型分析
二、信仰的结构分析
第四节 信仰的辨明证成
一、信仰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二、信仰是经验的还是超验的
三、信仰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
四、信仰是宗教的还是非宗教的
第二章 信仰的历史演进和现代表征
第一节 信仰的原始发生
一、动因:人类的独特存在状态与需要指向
二、条件:人类意识的产生与自觉
三、标志:灵魂观念的产生
四、落脚点:以主体形式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个体
第二节 历史演进中的信仰形态及其特征
一、中国信仰的历史形态及其信仰论争
二、西方信仰的历史形态及其特征
三、中西方信仰之差别分析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中信仰的表征
一、“人本”替代了“神本”
二、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新的信念和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崇高的信仰
第四节 现代信仰的生成机制与行为选择
一、信仰认同与信仰生成
二、现代信仰生成的心理机制: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信仰
三、行为选择与现代信仰生成
第三章 现代性与信仰困境
第一节 现代性意蕴及其根本问题
一、现代性意蕴及多维视角
二、现代性的根本问题
第二节 现代性的信仰困境
一、自我中心主义之困
二、工具理性之困
三、物化状况之困
第三节 马克思视野中现代性的叙述与扬弃
一、叙述和批判的逻辑起点:商品的神化
二、叙述和批判的核心:资本的逻辑
三、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之解:异化的扬弃
第四节 西方学者对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
一、关于现代性的重建方案
二、走出信仰困境的路径选择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信仰难题
第一节 现代中国及其现代性问题论争
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回溯
二、中国现代性问题争议的焦点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信仰问题与现实选择
一、五四时期的信仰困境与现实选择
二、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信仰问题与现实选择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信仰问题
第三节 当前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正确理解
一、对信仰危机的正确理解
二、信仰危机的具体表现、
三、信仰危机对社会的四大危害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信仰塑造
第一节 信仰塑造的理念和原则
一、信仰塑造的理念
二、信仰塑造的原则
第二节 信仰塑造的时代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三、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三节 信仰塑造的路径选择
一、教育是信仰塑造的根本
二、制度是信仰塑造的保证
三、文化是信仰塑造的载体
四、觉醒是信仰塑造的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张琳,女,汉族,1971年12月生,祖籍宁夏吴忠市。先后就读于宁夏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年考入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师从高国希教授,2012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德教育、信仰问题等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国家民委、宁夏社科规划等课题4项,在《高校理论战线》、《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承担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研究生课程教学,主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省级精品课程。获得过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