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国家“895工程”中国特色
收藏
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国家“895工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研究丛书
商品编号:1839259
ISBN:9787536150904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曾天山著
出版日期:2018-01-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C012
页数:222
册数:1
大约重量:355(g)
购买数量:
-
+
库存:4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24.7 (6.5折)
原价:¥3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建立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衡量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根本依据。多年来,我们对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在理论上非常重视,但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主要是标准不完善、评价不到位、管理不得力。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判断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往往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认识和行动。而制定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是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基于标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提高已成为普遍共识。为此,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国家通用标准,把研究资源、研究精力和科研管理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为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和评价依据,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论者提出,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要以观念为先导,以标准为依据,以制度为保障,以实践为检验。第一,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把质量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主题,把确立标准作为提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当务之急,把创新程度、实践价值、效益评价、影响力度、学术规范作为质量标准的五个核心要素。第二,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关键领域是成果评价、人才评价、项目评价、学科评价、机构评价,核心是成果评价。第三,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把关是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建立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方向是:淡化政府评价、加强基层评价、加大同行评价、重视专业评价、扩大公众评价和引入自我评价。第四,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技术着重于对优秀研究成果和杰出研究人才的评价、对政府决策与公众生活质量的影响力测评、模糊综合评价和网络发表平台。第五,建立健全提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体制机制,实施专业化研究、内行管理和同行评议制度,形成多元化的学术评估与运行考核机制,健全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社会科学资源配置机制,建立效果取向的问责机制。第六,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发展阶段要循序渐进,促进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结果和过程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
第一章 问题提出
一、科学研究增长的极限
(一)投入与产出不对称
(二)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三)理论创新不足
(四)应对社会问题能力薄弱
(五)国际竞争力低下
二、科学研究低质高产缘于重量轻质的行政化评价体系
(一)数量导向
(二)粗放式管理
(三)单一化评价
(四)奖惩不力
三、待健全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
(一)完善质量标准
(二)基于标准提高质量 第一章 问题提出 一、科学研究增长的极限 (一)投入与产出不对称 (二)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三)理论创新不足 (四)应对社会问题能力薄弱 (五)国际竞争力低下 二、科学研究低质高产缘于重量轻质的行政化评价体系 (一)数量导向 (二)粗放式管理 (三)单一化评价 (四)奖惩不力 三、待健全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 (一)完善质量标准 (二)基于标准提高质量 第二章 研究思路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创新 (二)指标体系 (三)试点试验 二、核心概念 (一)社会科学 (二)质量标准 (三)质量评价体系 三、研究内容 (一)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观 (二)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主体 (三)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内容 (四)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 (五)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技术 (六)社会科学质量评价机制 (七)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发展阶段 四、研究假设 (一)制定质量标准对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5) (二)实施分类多元评价可成为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 可行性措施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二)文献分析 (三)案例研究 (四)比较研究 (五)行动研究 第三章提升质量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主题 一、提升质量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一)提升质量是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 (二)提升质量对科学解释和正确回答社会问题意义重大 二、提升质量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一)社会科学诞生于回应复杂社会问题的时代需要 (二)以质取胜是世界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走向 三、提升质量是我国社会科学篌荣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二)我国社会科学研宛亟待突破质量瓶颈 第四章杜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关键领域 一、成果评价 (一)著作类成果评价 (二)论文类成果评价 (三)报告类成果评价 二、人才评价 (一)推行代表作制 (二)创新研究方法 (三)专业技术手段 三、项目评价 (一)立项率 (二)结题率 (三)优秀率 四、学科评价 (一)人文社会学科分类评价 (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 (三)注重跨学科研究 五、机构评价 (一)丰富的研究资源 (二)一流的人才、学科和成果 (三)高水平的对外交流合作能力 六、学术期刊评价 (一)投稿量 (二)读者面 (三)转引率 第五章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主体 一、同行评议 (一)学术交流 (二)学术批评 二、行政评价 (一)投入产出比 (二)成果效用 (三)人才培养 三、基层评价 (一)产出成果 (二)学科建设 (三)单位声誉 四、行业评价 (一)学术规范 (二)学术影响 五、公众评价 (一)成果作用 (二)人才声誉 六、自我评价 (一)自我完善 (二)自我批评 第六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 一、科学性 (一)观点可信 (二)材料可靠 二、创新性 (一)学术观点创新
曾天山,博士,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等职。2000年晋升研究员。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满意度测评”“教育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指标”“教育公平整体推进没计方案”等重要决策研究工作。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教育科研影响力研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年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等项目研究。著作《教材论》《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透视》《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中国教育改革新进展》《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新进展》。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书报资料教育学、《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获得第三、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战略学科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研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受聘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